对文化创新的内在推动
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发展在于文化创新。创新的逻辑就是在旧文化基础上创造新文化,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历史条件、发展需要并运用新的社会资源和实践方式把旧文化改造提升为新文化。“文化创新是指以前人的文化精华为前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进行的文化上的创造和超越,即旨在更新知识和开拓价值的精神创造活动。”[42]文化创新,在社会发展意义上是把传统的文化模式转型为现代的文化模式,从整体进化意义上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改造并融入现有的文化建设之中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和文化成就。因此,文化创新过程中对旧文化的改造、对传统文化模式的转型、对原有文化资源的改造,实质上就是以批判的方式对文化加以革新和再造。从内在机制上看,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所谓改造和转型,意味着创新绝非是全盘保留传统,绝非是全盘抛弃传统,而是在批判中继承传统,在“扬弃”中再造传统,既克服传统中的陈腐消极因素又保留传统中的优秀积极因素,通过文化批判使整个文化更具先进意义、更具发展活力。从更为宽广的层面上看,文化创新首要是对自身传统的“扬弃”,还包括对外来文化的“扬弃”,以批判的方式对外来文化加以利用和再造,同样是为了使整个文化更具先进意义、更具发展活力。在这一意义上,文化批判就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就是要对文化进行批判性改造和转型。
从深层意义上,从内在机制上推动文化创新的文化批判,更是一种在文化发展和文化转型中发挥“扬弃”作用所凝结而成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是文化领域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内在动力,是文化建设不断创造新成就、新成果的内在动力。而且这种创新精神还能够融入整个社会中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社会改革的内在动力,成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实现自我发展、自我革命、自我完善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导向,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建设中展现出破旧立新的意识和推进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在这一意义上,批判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体现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行改革和推进中。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视域中,文化批判是文化创新的内在推动,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中国,文化批判要能够成为文化创新的内在推动,人们必须把文化批判建立在一个理论基础和根本立场之上,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即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和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创新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正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全过程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分析文化问题的根基,也是文化批判得以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批判才是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的正确方式。回顾历史,立足当下,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观创新”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微观创新”相统一。
对于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而言,是文化创新的成果。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就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实践,要创造一个基于旧世界又超越旧世界的共产主义新世界。马克思主义对旧世界的“批判”归根到底是为了新世界的“发现”,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的高度统一,以“破”促“立”,批判的本质就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新世界观,就是在批判和改造哲学先驱们的旧世界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论也是在批判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在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条件并运用新的社会资源和实践方式把旧理论改造为新理论,创造出无产阶级的、科学的、革命的新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全部学说都是基于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系统的理论创新。”[43]换句话说,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对前人的批判,没有对旧理论的改造,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指导人类走向共产主义、实现自由解放的新理论。可以说,作为革命性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创新的成果,具有文化创新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也是文化创新的成果,具有文化创新的精神。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改变世界”的根本出路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的武器”并通过“武器的批判”来改变旧中国和建设新中国,而且在“改变世界”过程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上进行革命和建设,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理论和这条道路,就是一种创新,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以中国实际为依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创新。这意味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延续马克思主义,而是根据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老祖宗”从未提出的新理论,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三大法宝”“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开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老祖宗”从未提出的新观点,并坚决批判和否定不顾实际而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等“马教条”的错误倾向。新理论新思想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创造性地开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充分展现了批判性的创新精神。可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是一种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宏观创新”,不是僵化地理解、机械地模仿,而是批判性思考、创造性运用,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建构、文化创新的过程。”[44]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的创新,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创新。
作为革命性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文化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文化创新。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质上是文化创新的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文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而创造的又不同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当代中国新文化。在具体层面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现了在“宏观创新”基础上不断实现“微观创新”的发展进程。微观创新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下不断创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转化为文化建设的创新精神。具体来说,微观创新就是根据新时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需要,在教育领域上不断创造新发展、新模式,在科技领域上不断创造新突破、新产品,在文艺领域上不断创造新气象、新作品,在学术领域上不断创造新进展、新内容。而这一切“微观创新”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内在推动,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文化批判精神,需要以批判性方式对既有的文化状况加以扬弃和超越,以批判性方式对原有的文化基础加以革新和再造。在这一意义上说,在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进路中,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首要价值就在于推动文化创新,就在于以科学的批判方式来促进文化新成就、新成果的创造。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文化问题的批判性研究来看,为了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文化创新的指导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在“宏观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微观创新”,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坚持以批判的方式对文化加以革新和再造,在“扬弃”中再造传统和利用外源,从而用更多的先进文化资源来创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