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判的客体

二、文化批判的客体

文化批判,就是政治领袖、知识分子、人民大众把特定的文化问题、文化矛盾作为思考并加以解决的对象的过程。“文化批判的对象就是与文化批判的主体相对应、相互动的文化客体,简而言之,文化批判的对象就是文化。”[31]文化批判的客体与文化批判的主体共同构成了文化批判内在机制的核心要素。同时,文化批判的客体从外在层面上决定了文化批判的任务、目标、进路甚至性质。因此,要把握文化批判的正确方向,坚持文化批判的正确立场,发挥文化批判的正确功能,就必须切入文化批判的内在机制,在明确文化批判的主体的基础上,把文化批判的客体作为文化批判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如前所述,在实践论文化概念的视域中,实践作为文化的源泉和基础,人类实践的多样性和生存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的具象性,文化不总是以文化的姿态呈现在人的世界之中,而是在适应人的实践和生存方式的需要中,在人的实践和生存方式的变迁中呈现出多样形态和具体样式。在总体层面上,文化批判的客体,就是文化批判的主体所要了解和改变的文化——产生于又内在于人类实践和生存方式的社会精神性存在及其过程。在具体层面上,文化批判的客体,就是从多方面、多维度、多领域展现人类社会精神活动的各种文化样式——哲学、道德、宗教、文艺、教育以及内在于这些文化样式中的理论、思想、观念,各种文化形态——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以及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模式、文化资源、文化内涵、文化心理、文化方向。这些具体层面上的文化都是社会整体结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构成要素并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和人们的生存实践。[32]这些文化样式、文化形态、文化现象一旦进入人们的文化批判视域,引起人们对文化形成问题意识,就会成为文化批判的客体,并由此形成具体形式的文化批判。

(一)以各种文化样式为客体的文化批判

当各种具体的文化样式进入人们的文化批判视域,引起人们的文化问题意识,人们就会在社会精神活动中表现出与之相应的哲学批判、宗教批判、道德批判、文艺批判、教育批判以及与之内在相关的思维方式批判、价值观念批判和行为规范批判的文化取向。

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意义上看,所谓哲学批判,就是人们对特定的哲学及其基本内容进行反思和评判甚至揭示和克服其内在矛盾并由此表达出新的哲学观点和立场。所谓宗教批判,就是人们对宗教的思想及其基本主张进行反思和评判以至于揭示其内在矛盾并最终取消这种颠倒的文化。所谓道德批判,就是人们对道德的理念及其基本要求进行反思和评判甚至揭示其内在矛盾并由此表达出新的道德观点和立场。所谓文艺批判,就是人们对文学艺术的表现风格以及主旨思想进行反思和评判甚至揭示其内在矛盾并由此表达出新的文艺观点和立场。所谓教育批判,就是人们对教育的理论及其发展状况进行反思和评判甚至揭示其内在矛盾并由此表达出新的教育观点、主张和立场。在此,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正是这些具体的文化样式的性质和现状,决定了文化批判的主体在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从而明确了要在“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相结合的基础上使旧社会的用于意识形态统治的文化变革为新社会的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文化。而在一般意义上看,哲学批判、宗教批判、道德批判、文艺批判、教育批判则是人们在各自范畴内进行思想交锋交流、问题分析分辨的社会精神活动过程。

(二)以各种文化形态为客体的文化批判

当各种具体的文化形态进入人们的文化批判视域,引起人们的文化问题意识,人们就会在社会精神活动中表现出与之相应的农业文化批判、工业文化批判、商业文化批判的理论取向。这种文化批判实质上是基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文化研究,主要是对处于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模式的批判性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上看,农业文化批判就是人们对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的精神活动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进行反思和评判以至于揭示和克服其内在矛盾从而实现文化模式的型变。工业文化批判就是人们对以工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精神活动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进行反思和评判以及揭示和克服其内在矛盾从而实现文化的发展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所谓商业文化批判,实质上是与工业文化批判相一致的文化取向。在资本主义社会,商业的发展造就了工业的前提,发达的工业化造就了社会的商业化。因此,商业文化批判,就是人们对工业和商业为生产交往基础的现代社会的精神活动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进行反思和评判,以及揭示和克服其内在矛盾从而实现文化的发展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就此而言,资产阶级的文化批判主要属于农业文化批判,力图以工业形态的文化来取代农业形态的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明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主要属于工业文化批判,也属于与之相一致的商业文化批判,力求揭示出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生产条件下无产阶级所遭受的劳动异化、生存困境、精神奴役,力求展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对构建未来的发达社会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重大意义。此外,变造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实质上也属于工业文化批判,而且特别表现为商业文化批判,力求揭示后工业社会条件下现代人劳动过程的异化尤其是日常生活的异化,深刻揭示出遍布于发达工业社会中受资本逻辑主导的文化对现代人的支配和统治。在这一意义上说,正是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的性质和状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任务和目标。作为文化批判客体的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与作为文化批判主体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构成了文化批判内在机制的核心要素并由此展现文化批判的现实境遇。

(三)以各种文化现象为客体的文化批判

当各种具体的文化现象进入人们的文化批判视域,引起人们的文化问题意识,人们就会在社会精神活动中对文化模式型变、文化资源匮乏、文化内涵混积、文化心理冲突、文化方向偏差所体现的各种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回应。这种文化批判实质上是对文化矛盾的批判,力求通过这种批判来揭示各种文化矛盾的现实状况和演变机制并寻求能够克服文化矛盾的理论和方式。

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以文化模式型变、文化资源匮乏、文化内涵混积、文化心理冲突、文化方向偏差等各种文化现象为客体的文化批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任务和目标,就是要通过文化矛盾批判的理论和方式来应对文化矛盾。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通过对文化矛盾的实践性批判使资本主义文化模式型变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化模式,使为统治者独占的文化资源匮乏状况变为共同体共享的文化资源充裕状况,使菁芜杂存的文化内涵扬弃为优秀先进的文化内涵,使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心理冲突变为命运共同体中的文化心理认同,使背离社会全面发展的文化趋势变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文化方向,从而促进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