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判的基本方法
从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整个历程及其理论立场和实践取向来看,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对文化问题的批判性分析,是通过特定的方法来理解和改变现存世界的思想文化状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研究文化问题、克服文化矛盾、实现文化目标上,都始终坚持和展现出一种决定着文化批判是否能够在改变世界意义上推动文化发展的基本方法,一是理论层面上的基本方法——辩证法,二是现实层面上的基本方法——实践。
(一)辩证法:理论层面上的基本方法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层面上对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具有科学的理论思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实际地改变文化状况的方法论基础,是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文化问题所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所说的“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实质上就已经鲜明地坚持和展现出辩证法的实质意义。第一,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批判,是对现存社会的矛盾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的揭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对卢梭的平等说进行评析中指出:“我们在卢梭那里不仅已经可以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而且还在他的详细叙述中可以看到和马克思所使用的完全相同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34]在这一意义上说,文化批判是要揭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认清现存社会的文化状况与人们的文化生活之间的矛盾,认清在社会矛盾运动中产生的新文化与固有的旧文化之间的矛盾,并通过解决文化矛盾促进文化向积极的方面发展,通过文化的发展促进人们实现自由和发展。第二,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批判,就是对现存事物进行辩证地理解:“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35]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根本方法。反映在文化问题上,就是要对现存的文化状况、现实的人的精神活动方式进行辩证的理解——既肯定又否定。首先,马克思主义这种既肯定又否定的辩证法,其理解的对象是现存事物,即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及其意识的产物来使用辩证法,就整个世界的现实性来展现肯定性与否定性的统一。这就从根本上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传统哲学理论的辩证法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不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而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与唯心辩证法相对立的唯物辩证法。“但是在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唯心主义也站不住脚了,它被现代唯物主义所否定。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两千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上。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它不应当在某种特殊的科学的科学中,而应当在各种现实的科学中得到证实和表现出来。因此,哲学在这里被‘扬弃’了,就是说,‘既被克服又被保存’;按其形式来说是被克服了,按其现实的内容来说是被保存了。”[36]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哲学批判中展现了辩证法的实质。其次,这种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深刻地表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科学态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在对事物进行理解的世界观和出发点上,与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是根本对立、截然相反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唯物主义的辩证,在与唯心主义的辩证法的对立关系中,并非一味地拒斥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而是同样用“既肯定又否定”的理解方式来对待唯心辩证法,在肯定中充分吸收其合理内核,在否定中彻底抛弃其陈腐因素。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评价黑格尔哲学的历史意义中指出:“它的最大的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37]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对传统辩证法的批判和超越,在新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唯心辩证法的革命性转型,同时也实现了传统唯物主义的革命性转型,是现代意义上的崭新形态的辩证法。这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基本方法的文化批判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的文化批判。最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的实质是“扬弃”,即在新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现存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理解。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为基本方法的文化批判是要对现存的文化状况进行“扬弃”,立足于整体性的维度上把文化中的积极、先进因素与文化中的消极、陈腐成分严格区分开来,并充分肯定和保留文化中的积极、先进因素以及彻底否定和抛弃文化中的消极、陈腐成分。“把否定和保存即肯定结合起来的扬弃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38]在这一意义上,所谓文化批判,就是从整体性的维度上对某一社会的文化状况或某一特定的文化问题进行以扬弃为实质的“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的精神活动过程。[39]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的扬弃性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和保留尤其是对现存事物的否地和克服,并不是要维持现存事物,而是要变革现存事物,通过辩证的否定来实际地对现存事物加以革新,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不是进化,不是改良,不是旧事物在新形势下的继续,而是质变,是革命,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40]唯物辩证法的这种质变和革命意义上的否定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是“破旧立新”的建设性批判,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是完整的、全面的建设性批判。马克思主义对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研究的现实意义,就是在批判旧文化中建立新文化,在社会革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解除社会的文化桎梏来实现人们的文化解放。
(二)实践:现实层面上的基本方法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现实层面上对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具有革命的现实取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根本特征,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实际地改变文化状况的对象化基础,是人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解决文化问题所必须坚持的现实方法。
根据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其本质意义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种基于新唯物主义对现存事物“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的辩证理解,已经从理论层面上蕴含了面向现实的批判逻辑并在对现存事物的“扬弃”中开显出一种改变现实的革命取向——实践。实际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的理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这里的“新”,就是体现了就是实践的意义,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批判的和革命的”特征,掌握在革命者的手上必然是一种要求变革现状的精神和动力,包含了从“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的现实逻辑,在其现实性上就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它不是书斋里的空谈,不是少数人的玩物,而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武器和科学研究的工具。它一旦产生出来,就要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各门科学研究,成为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41]对马克思主义来说,辩证法的理论精神与实践的革命意义是根本一致的。
如前所述,实践作为现实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及其生存环境不断进行革命和批判的过程,反映了人们实际地改造和创造物质生活及其所制约的精神生活等进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社会形态的发展、生存方式的变革。实践是人最根本的生存方式,人的生存方式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批判本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不断地对既存的生存状态进行“扬弃”。在这一意义上,实践的批判本性,就是有生命的现实的人,具有不断“扬弃”现存世界的作用。人类实践就是一种具有能够改变世界的批判本性的现实活动,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开显着实践的批判本性。要改变真实世界、物质世界、现存世界,只有一种最根本、最现实的批判方式,那就是实践。实践就是超出了思想范围和意识范畴而进入物质世界和人的世界并实际地改变整个真实世界的现实力量。简言之,实践就是人能动地改变世界的过程,就是实际地“扬弃”现存生活状况的过程。“辩证法植根于人类的实践的存在方式中。”[42]在辩证法的意义上看,实践就是人们在对现存世界的肯定中包含着对现存世界的否定,即在变革旧世界的基础上创造新世界。实践就是一种现实性的辩证法。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就是一种实践理论。那么,马克思主义对文化问题的批判性研究,必然包含了对文化问题的实践性理解。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文化批判,必然以实践的观点作为首要的理论观点,必然以实践作为解决文化问题、克服文化矛盾、实现文化目标的根本途径。实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内在机制的核心要素和动力源泉,实践是形成文化批判主体客体之相互关系的现实基础,是文化批判主体批判客体的根本途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从科学性的“批判的武器”上升为革命性的“武器的批判”以及实现两者相统一的根本方式。
总之,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不是实证性的描述,也不是思辨性的建构,而是批判性的分析,更是实践性的理解,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实现方式,是文化批判真正地改变世界——对产生于又内在于人类实践和生存方式的社会精神性存在及其过程进行否定性与肯定性、革命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辩证理解和实践取向,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价值目标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