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观点
20世纪初的俄国,列宁在内外交困和矛盾激化的极端形势中,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批判的武器”并最终通过革命的“武器的批判”推翻了旧政权,把对旧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推进到对旧社会的革命实践取向,把对宗教、道德、哲学的文化批判提升到经济革命、政治革命上的实践批判,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成为批判旧世界的历史性转折——建立新世界。列宁在对青年共产主义者的教导中指出:“旧东西应该摧毁,而且已经摧毁了,它应该变成废墟,而且已经变成了废墟。地基已经清理好,年轻一代的共产主义者应当在这块地基上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你们当前的任务是建设,你们只有掌握了一切现代知识,善于把共产主义由背得烂熟的现成公式、意见、方案、指示和纲领变成能把你们的直接工作统一起来的活生生的东西,把共产主义变成你们实际工作的指针,那时才能完成这个任务。”[34]可见,列宁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革命逻辑,为推翻旧社会后的历史任务指明了方向,就是要在革命已经清理过的地基上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社会。革命胜利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列宁开启了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对文化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中把以革命为中心的文化观点转变为以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观点,把“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的相结合转向社会主义建设,把文化确立为建设工作的重心。“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如果把国际关系撇开不谈,只就国内经济关系来说,那么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的确在于文化主义。”[35]在这种“文化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列宁提出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加强党的文化建设,展现出以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探索和运用。
(一)列宁关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观点
对于列宁而言,面对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战争破坏和满目疮痍,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严重困境成了建设新社会的急切要求。在文化建设上,单纯依赖本土的文化资源远不足以改变俄国文化落后的困境。因此,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观点,指出必须通过批判性地汲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文化资源来建设俄国社会主义文化。
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实质上是学习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那么为什么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学习资产阶级的文化?列宁对此做出了明确回答:“要获得胜利,就必须懂得旧资产阶级世界的全部悠久的历史;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并为了更广大的群众而运用它们,而这种技术和科学只有从资产阶级那里才能获得。应当把这个基本问题突出地提出来,应当把它作为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提出来。”[36]在这里,列宁实际上回答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为什么学?那是因为要获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在自身文化落后的情况下就必须学习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来取长补短。二是学什么?学习不是无原则地获取文化,而是学习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特别是资产阶级拥有的科学和技术,还包括资产阶级其他一切方面进步的文化。学习先进文化同时也就意味着必须反对资产阶级消极腐朽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三是谁去学?建设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是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共同努力,那么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先进文化,俄国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四是学了怎么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直接意义就在于做好“文化主义”的工作并通过文化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变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严重困境。
在列宁看来,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学习的先进文化中,从欧美国家所密切关注的“最新成就”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一种革命性的先进文化和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俄国在半个世纪里,经受了闻所未闻的痛苦和牺牲,表现了空前未有的革命英雄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神去探索、学习和实验,经受了失望,进行了验证,参照了欧洲的经验,真是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37]在这一时代,马克思主义是俄国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最大成就,也正是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实现了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发展。
(二)列宁关于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的观点
俄国野蛮的状态、文化的落后集中体现在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低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文化障碍。列宁明确指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38]国家的文盲状态成为列宁对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方面,消除文盲状态、提高文化水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列宁看来,消除文盲就是让人民群众具有识字的能力,识字是人民群众改变自身生存困境最起码的文化条件。列宁还指出:“仅仅扫除文盲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苏维埃经济,而在这件事上,光能识字是无济于事的。我们需要大大提高文化水平。”[39]为了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着力提高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知识技能和文化水平。在这一问题上,列宁在对俄国青年团的讲话中鼓励青年要努力提高科技文化水平,不仅要识字,更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并运用到工农业生产当中,通过提高自己的知识技术水平为振兴国家经济服务,也要努力用自己所学的文化去“教会全体劳动青年”。
在俄国广大的农村地带,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问题非常严重。消除农村的文盲状况,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任务。十月革命后俄国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经济的时期,为了克服农村经济文化落后的困境,列宁提出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政治教育任务:“由于实行新经济政策,应当不断宣传这样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能提高文化水平。应当用读和写的本领来提高文化水平,应当使农民有可能用读写本领来改进自己的经营和改善自己国家的状况。”[40]农民具备经营农业的基本文化水平,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农民改变落后的生存困境的重要条件。同时,列宁还清醒地意识到,正是受制于文化水平的落后,农民易于受到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上的奴役,因此必须教育农民对此进行思想文化斗争。“在全部农村工作中,共产党应该集中主要注意力去同这个阶层进行斗争,把多数农村居民即被剥削劳动者从这些剥削者的思想和政治影响下解放出来。”[41]在这一点上充分体现了列宁在文化建设问题上的批判性思考。
最后,俄国在革命胜利后确立了“文化主义”的工作重心,但文化落后的困境尚未改变而且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改变,文化的发展程度难以满足经济恢复和振兴的现实需要。迫于这种形势,正如处理学习西方文化的问题一样,列宁主张充分利用资产阶级的文化资源,发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化力量。“在这里经验说明,应当珍视任何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文化、资产阶级知识、资产阶级技术的人。没有他们,我们就无法建成共产主义。”[42]实际上,在俄国,哪怕在革命党内,具有先进文化水平的人当属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振兴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发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作用。列宁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将不是靠知识分子的帮助,而是排除他们的对抗(至少是在大多数场合下),抛弃那些不可救药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时改造和重新教育动摇的知识分子,使之服从自己,把其中越来越多的人逐步争取到自己方面来。”[43]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文化力量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其进行批判、改造、利用的过程,也只有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进行教育和改造,克服其自身带有的自由主义、唯心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使之建设俄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可见,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问题上,充分体现了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文化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然而,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教育和改造尚属文化建设中的非对抗性问题,更为严峻的问题在于革命胜利后社会上必然出现反对苏维埃政权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来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破坏,特别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斗争的“批判的武器”,使之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正如列宁所说:“我们的任务是要战胜资本家的一切反抗,不仅是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反抗,而且是最深刻、最强烈的思想上的反抗。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完成这一改造群众的工作。我们所看到的群众对共产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知识的兴趣和向往,是我们在这方面取得胜利的保证。”[44]可见,在革命胜利后,为了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列宁对资产阶级思想反抗的斗争、对群众思想观念的改造、对共产主义理论的宣传的观点,是对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列宁关于加强党的文化建设的观点
从根本上说,俄国的革命和建设,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在批判旧社会中发现新社会的历程。俄国要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改变俄国文化落后的困境,就必须加强党的文化建设,提高党员的知识文化水平,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反对党内的错误思想倾向。
1.提高党员的知识文化水平
经济的恢复和振兴需要一定的文化条件。然而,俄国文化落后的问题,不仅反映在人民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上,也反映在党员的知识文化水平上。列宁实事求是地指出:“俄国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的经济力量完全足以保证向共产主义过渡。究竟缺少什么呢?缺什么是很清楚的:做管理工作的那些共产党员缺少文化。”[45]党员知识文化水平的低下,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振兴。在这一意义上,列宁认为,文盲党员比起有文化的资产阶级更有害于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坚持实事求是地看待对于党员文化落后的问题。党员向有文化的资产阶级学习,是迫不得已同时也是急切需要的文化任务。列宁指出:“不要害怕让共产党员去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其中也包括向商人,向办合作社的小资本家,向资本家‘学习’。”[46]事实上,向资产阶级学习文化知识,是尽快改变党员文盲状况、提高党员从事现代工农业生产的知识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2.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任何一名党员而言,除了要接受从事现代工农业生产的知识文化教育,关键还在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和知识,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和理想。巩固党的建设的思想基础,才能批判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侵扰。列宁还强调,党员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和知识与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共产主义理论知识来提高认识世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你们不仅应该掌握知识,而且应该用批判的态度来掌握这些知识,不是用一堆无用的垃圾来充塞自己的头脑,而是用对一切事实的了解来丰富自己的头脑。”[47]在这一问题上,列宁表达了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基本立场。在列宁看来,党员必须反对教条主义、批判脱离实际的错误理论倾向。与处理这一问题相同,列宁还指出,党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仅要坚持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在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教育中也要特别坚持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的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脱离实际的理论说教。党员必须深入人民生活的实际,用事实来讲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才有助于人民群众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人民群众逐渐摆脱来自传统意识形态的愚昧和偏见。“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以为,被整个现代社会置于愚昧无知和囿于偏见这种境地的亿万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只有通过纯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这条直路,才能摆脱愚昧状态,那就是最大的而且是最坏的错误。应该向他们提供各种无神论的宣传材料,告诉他们实际生活各个方面的事实,用各种办法接近他们,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唤醒他们的宗教迷梦,用种种方法从各方面使他们振作起来,如此等等。”[48]列宁关于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列宁对文化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落后国家思想启蒙的现实要求。
3.反对党内的错误思想倾向
俄国文化的落后反映在党员的思想和作风上,意味着党内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错误思想倾向。十月革命后,党内出现了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对党员思想产生了消极影响。对于这种破坏党的领导、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列宁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揭露其反共产主义的实质,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指导地位。同时,党的苏维埃政权也出现了官僚主义的错误倾向。列宁指出:“我们深深知道,俄国文化不发达是什么意思,它对苏维埃政权有什么影响;苏维埃政权在原则上实行了高得无比的无产阶级民主,对全世界作出实行这种民主的榜样,可是这种文化上的落后却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使官僚制度复活。”[49]正是因为党员文化水平的低下,助长了官僚主义的滋生。列宁对官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指出官僚主义的要害在于拖拉作风和贪污受贿。“文盲固然应当扫除,但仅仅识字还不够,还要有能教人们同拖拉作风和贪污受贿行为作斗争的文化素养。拖拉作风和贪污受贿行为是任何军事胜利和政治改革都无法治好的毛病。说实在的,这种毛病靠军事胜利和政治改革是治不好的,只有用提高文化的办法才能治好。”[50]对于这种文化上的“毛病”,必须用文化的“药方”来治好。这种“药方”就是加强党的文化建设,提高党员的知识文化水平,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纪律监督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让党员形成抵御消极作风和错误思想的文化素养。
由于俄国文化的落后,加强党的文化建设,提高党员的文化水平,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对于这一问题,党内出现了在文化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左”的错误倾向,干扰了党的文化建设工作。列宁指出:“对那些过多地、过于轻率地侈谈什么‘无产阶级’文化的人,我们就不禁要抱这种态度,因为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有真正的资产阶级文化也就够了,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抛掉资产阶级制度以前的糟糕之极的文化,即官僚或农奴制等等的文化也就不错了。”[51]列宁的这段话表明,俄国的文化建设,尽管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但并非一蹴而就地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相反,无产阶级文化的发展是批判性地继改造俄国文化传统和批判性地汲取西方文化资源的过程。因此,批判和否定俄国本土陈腐落后的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发达先进的文化,是加强党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发展无产阶级文化的重要基础。总之,列宁以对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而言,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建设,提高党员的知识文化水平,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反对党内的错误思想倾向,
进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斯大林接过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旗帜,大力推进了列宁开创的俄国社会主义道路。到了1939年苏共召开十八大之际,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困境得到很大改变。斯大林在苏共十八大中央工作总结报告中指出:“至于人民的文化状况,它也随着人民的物质状况的提高而提高了。”[52]在文化领域,斯大林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立场,努力推动俄国的思想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思想文化批判和意识形态斗争。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奠定了解决俄国社会思想文化问题的理论基础。斯大林引用了马克思在论述“批判的武器”那段话中提到的理论掌握群众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做了唯物史观的诠释。“无产阶级党为着有可能去影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加速这些条件的发展,加速这些条件的改善,就应当依据这样一种社会理论和社会思想,这种理论和思想正确反映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需要,因而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能动员他们,把他们组织成一支决心粉碎社会反动势力、为社会先进势力开辟道路的无产阶级党的大军。”[53]如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旧哲学的批判那样,斯大林对俄国出现的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论进行了批判。一是批判唯心主义。“包括民粹派、无政府主义者、社会革命党人在内的空想主义者所以垮台,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承认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作用,他们陷入唯心主义,不是把自己的实际活动建筑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需要上。”[54]二是批判旧唯物主义。“‘经济派’和孟什维克所以垮台,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承认先进理论、先进思想有动员作用、组织作用和改造作用,他们陷入庸俗唯物主义,把先进理论和先进思想的作用看成几乎等于零。”[55]正是在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否定和批判中,斯大林厘定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和特征,为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意识形态斗争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在建设过程中的文化革命、对人们的思想改造、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发展,推动了俄国文化的发展和人民思想文化的进步。“由于进行了这一切巨大的文化工作,在我国便产生和形成了人数众多的新的苏维埃知识分子,他们出身于工人阶级、农民和苏联职员,他们同我国人民血肉相连,没有身受剥削的桎梏,仇恨剥削者并决心忠诚地为苏联各族人民服务。我认为,这个新的人民的社会主义知识界的产生,是我国文化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之一。”[56]
总之,斯大林继承和运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发展中推进了列宁提出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结合苏联建设实际对思想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通过开展思想文化批判来否定和反对各种破坏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错误理论,以此促进党的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民的思想进步。在这一意义上,斯大林的基本理论无疑属于列宁主义的重要发展,无疑延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革命主题,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反对错误思想理论上的批判精神,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发展进步的基本指导。文化建设为苏联成为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建设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重大失误。“思想文化上,对社会意识形态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有时采取过激的做法,用行政手段甚至用严酷的政治斗争处理思想和学术问题。”[57]这些错误做法严重破坏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斯大林之后苏共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更是在背离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方向上越走越远。苏联造成这些错误的重要症结之一就在于没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苏联建设实际结合起来,没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未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来批判文化领域的错误思潮甚至最后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致使思想文化上的错误严重地破坏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从这些错误中需要吸取的深刻教训,就是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党和国家的思想文化建设,坚决反对一切错误的思想观点。
同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接过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旗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担负起了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历史使命。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58]在担负这一历史使命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在改变旧中国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相统一,在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以及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日益凸显了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相区别而又在社会整体结构中相统一的文化的自觉意识,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立场和思想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内容。要建立新中国,建立新文化,就必须在革命中革除和批判旧中国存在的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这些统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就是我们革命的对象。我们要革除的,就是这种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政治、旧经济和那为这种旧政治、旧经济服务的旧文化。而我们要建立起来的,则是与此相反的东西,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59]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新文化,是开辟中国文化发展新道路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60]在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建设,文化是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批判性地利用传统文化,必须批判性地学习外来文化,发展科学技术,还要提高工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对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文化教育和思想改造,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和利用,对民族资产阶级进行改造和团结,使之成为建设新中国的力量。而且,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党员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文化、业务,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还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才能为新中国的发展、为民族的复兴建立文化基础。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走向新世界的前进道路中,新的历史条件呼唤新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就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1]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新成果——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思想经历了几代领导人的发展,其中有一条红线是非常鲜明的,即文化建设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62]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既要建设物质文明也要建设精神文明,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文化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发展进步。同时,我国悠久传统文化的积淀、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变化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文化局面,使文化领域中出现的诸多现象成为党和人民群众日益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邓小平指出:“我国经历百余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有时也同资本主义思想、殖民地奴化思想互相渗透结合在一起。由于近年国际交往增多,受到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作风、生活方式影响而产生的崇洋媚外的现象,现在已经出现,今后还会增多。这是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63]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我国文化领域中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批判性思考。邓小平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64]邓小平关于文化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中包含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实事求是为思想精髓、以肃封批资为重要工作、以培育新人为价值目标、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基本观点,体现了要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既防“左”又要反右、“破”和“立”相统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在面向和进入21世纪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新境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我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党中央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文化建设方面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开创了21世纪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65]
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6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包含了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观点和新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67]这些新观点和新论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指导,更加明确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以及处理思想文化问题的正确要求,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新成果。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始终保持思想理论的清醒坚定。只有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才能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抵御腐朽文化的消极影响,引导落后文化的扬弃改造。”[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