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矛盾运动的文化定位
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概念的使用以及文化问题的论述,实质上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社会批判理论,即对以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整个现存社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和批判对象的批判性研究。换句话说,马克思恩格斯对旧世界的批判主要是一种广义文化概念上的批判,也就是一种文明批判。然而,也正是在文明批判中涵盖了文化批判,在对整个现存社会结构的科学研究中,从社会结构的整体性中深入剖析精神文化的独特性,在对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的批判中引出了对社会的文化状况的批判。在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实质上是在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中对文化问题的批判性研究,是文明批判中的文化批判,通过对资产阶级文明的批判来展现其中所涵盖的对资产阶级精神文化的批判,通过揭示文明的矛盾来全面地把握文化的问题,通过揭示整个现存社会结构的发展规律来科学地寻求精神文化解放的未来进路。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看,文明的矛盾、整个现存社会结构的发展规律所反映的历史与现实,就是社会矛盾运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此做了经典的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马克思的这段话实质上是对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的理论阐述,也就是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对文化问题的理解和研究,是在整体性的文明发展中把握具体性的文化问题,实际上是把文化置于社会整体结构及其基本要素的矛盾运动中进行批判性分析,由此展现了基于社会矛盾运动的文化定位,从而为明确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现存社会的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研究提供了首要的理论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