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创新,绝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基于特定的内在文化基础所达到的文化再造。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内在文化基础,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演变的焦点问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现实进路的重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视域下,在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就必须继承和发展本土的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有两大基本的传统体系,一是两千年来形成的儒家文化传统,一是近百年来形成的马列主义传统。”[45]从文化源头上看,当代中国的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不断生根发芽和开花结果。没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没有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底盘、源泉,也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发展。在当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实质上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的文化模式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文化模式的转型。而且,在当今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再造了工业化,信息化驱动着现代化。在当代科技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信息文明日益成为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中的新内涵并成为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甚至转型的新趋势,信息文明特有的信息共享、交流协作的方式使当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共享、开放、创新、协作的特征,在思想文化上塑造着人们资源共享、交流协作的观念。“这是一个由技术发展带动的文化观念上的变革进程。”[46]对于中国而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信息化有力地驱动着工业化的发展,社会信息化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人们不断形成也特别需要开放性、创新性、协作性的意识。在这一意义上,如果说,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人们在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中具有开放和创新的意识,那么,人们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则更具有开放和创新的意识。这意味着,社会信息化将强有力地推动着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社会信息化所带来的资源共享、交流协作的观念意识,能强有力地消解和超越源自传统农业社会而残存至今的保守性的、宗法式的思想文化。因此,我们更需要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新和再造,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并得以不断保存和延续。简言之,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就是在现代化意义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根据上述研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以文化批判为内在维度的再造过程。在这一意义上,文化批判就是继承发展,即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传承。所谓继承发展,不是原封不动地保存延续,而是与时俱进地批判改造。这是由传统文化的发展逻辑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所共同决定的文化建设过程。一方面,从传统文化的发展逻辑来看,古老的中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而在悠久历史长河中形成发展的传统文化,在农业生产方式、专制政治统治的双重制约下也混积了陈腐落后成分,是中国发展的文化障碍。另一方面,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来看,传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其中又有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我们要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并不代表全面否定,继承也不代表全面复古。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批判性的扬弃过程,要取其精华和弃其糟粕。”[47]因此,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实质上就是批判性继承、创造性发展,必须批判和改造传统文化的陈腐落后成分,保留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积极因素,还要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生活的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的优秀积极因素加以更新和转化,使之以现代文化的形态再现固有的底蕴和内涵。“中国经济的迅猛而持续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以义制利’的经济伦理在当代创造性的承续和利用,是它的现代版。”[48]可见,在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进路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是以文化批判方式进行革新和再造的文化现代化。在这一意义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创新,体现了以文化批判为内在推动的文化创新过程,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在现代化意义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重要方式是文化批判,实现过程是发展与创新,内在逻辑是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型变模式是文化现代化,根本目标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传承,不仅需要明确传统文化中积极和消极内涵的混积,必须取其精华和去其糟粕,还要明确辨析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具体内涵,只有明确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才能做到批判性传承传统文化。对于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而言,尽管无以一一细数各种文化精华和糟粕,但是可以厘定文化精华与糟粕之间的根本区别,可以把握文化精神与糟粕各自的实质特征。首先,文化精华与文化糟粕之间的根本区别,不能从传统文化本身来厘定,只能从当代社会发展来厘定。这意味着,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够适应现代生活需要、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协调的内容是精华,反之,有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需要、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违背的内容是糟粕。根据上述研究,在文化建设中要“取”的传统文化精华,主要是具有进步性的文化内容。就其实质特征而言,文化精华是以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为核心的思想技艺成果,其中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最具积极价值的是自强不息、爱国主义、和谐包容的观念和做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价值,就是要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中积极保留和弘扬文化精华。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弃”的传统文化糟粕,主要是具有封建性的文化内容。“专制主义、家长制、一言堂、官贵民贱、官本位、等级制、强同斥异、无个性自由、崇古尊圣、注经解经、因循守旧、夷夏之辨等等封建的坏传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49]就其实质特征而言,文化糟粕是以专制主义、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思想观念,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多种多样的陈腐观念和落后思想,其中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最有消极影响的是封闭保守、宗派主义、重男轻女的观念和做法。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主张和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在推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应坚持批判性的文化立场,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创造性发展,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中积极保留和弘扬文化精华,坚决剔除或改造文化糟粕,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焕发活力、增添魅力进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有利于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积极的文化资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立积极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