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创新: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进路

第二节 发展与创新: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进路

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展,是旧中国的变革与新中国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体现,展现了救亡与图存的近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要义向发展与创新的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进路的历史转折,是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中不断解决文化问题和实现文化发展的实践历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境遇来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深入融合且内在于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代实践。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和目标决定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进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和推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必然要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为基础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相统一的建设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创造的文化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条件,是我国在全球化大潮中应对综合国力较量以及思想文化交流交锋的重要基础,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文化已成为党领导人民走强国之路的强大精神力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实质内容和根本方向的文化建设,是中国文化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伟大推进。发展和创新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进路。

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国情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在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开启的实践历程,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深厚文化传统的历史基础上推进的实践历程,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是在资产阶级文明“世界历史”演变为全球化的历史环境中探索的实践历程。这意味着,中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社会的进步,必须实现文化的发展。而且,正是由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国情,文化的发展,绝不是在新时代简单地延续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也不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机械地模仿西方产生的现代文化,而是党领导人民根据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结合当代中国基本国情、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这一意义上说,文化的发展实质上是文化的创新,只有文化的创新才能真正体现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成果、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成就的创新过程,文化的创新是新的文化成果和新的文化成就所达到的文化的进步并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过程。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的创新是内在统一的文化建设过程,发展是文化建设的基本过程,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实质意义,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文化走向未来的现实进路。

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逻辑来看,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的创新,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上不断变革和进化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是改造传统与继承传统的统一,是基于传统文化而又不断改造传统文化并以新的方式延续传统文化。在此,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以新的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实质上就包含了一个基本的维度——文化批判,即对文化进行科学的扬弃并能为我所用,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同时还包括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批判借鉴西方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对西方文化的借鉴相统一来不断实现中国文化的革新,也就是由此实现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40]这表明,我们对文化问题的研究,对文化建设的发展,就必须坚持对文化进行科学的扬弃,更好地让文化为我所用。就此而言,没有传统文化作为历史基础,就没有文化发展创新的源泉,没有文化批判作为改造方式,也没有文化发展创新的进路。同样,没有西方文化作为学习对象,没有文化批判作为借鉴方式,会错失文化发展创新的资源。简而言之,对于文化而言,没有批判性的改造和传承,就没有创新性的发展和进步。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文化批判是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方式,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从理论研究上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层面上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举,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文化问题的鲜明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自觉分析和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关系问题的价值目标。对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关系问题即继承发展本土的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外来的西方文化,是我们当今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对文化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在当今全球化中显得更为突出:“越是全球化,各个国家越是强调文化的民族化或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成为文化发展的一大矛盾,并成为并行不悖的发展趋势。”[41]也正是如此,这一基本问题在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中已有的历史效应还引出了其他的文化问题,促发了人们通过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行批判性研究的新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正是通过回答这一基本问题来彰显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意义,更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价值。对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当代中国文化现实进路的重大课题。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价值,就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为了展现这一价值,就需要探讨和展示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的思想观点,又要根据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这些思想观点对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研究,从中提炼和概述关于文化理论的批判性研究的基本特点,通过研究文化批判发展脉络和架构机制的理论要素,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变迁的历史境遇,切入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现实进路,彰显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对文化创新的内在推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对文化思潮的应对掌控、对文化自信的坚定树立、对文化生活的积极调适,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盛和人民精神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