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生活的积极调适

六、对文化生活的积极调适

如前所述,关切人的生存状况、维护人的生存利益、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尤其是实现人们在精神生活上的自由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化问题的根本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思考如何实现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宗旨、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就是要实现人民的文化生活利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贯的和唯一的,文化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66]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现实意义,就是在批判旧文化中建立新文化,在社会革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克服旧社会的文化桎梏来实现人们的文化解放,不断重构和完善人的生存方式,通过新社会的文化建设来推动文化的繁荣兴盛从而不断满足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美好生活需要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建设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更为突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包括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67]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创新的现实进路,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文化建设来不断创造新成就、新成果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精神文化上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根本上说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协调、物质需要满足与精神需要满足相统一的现实过程。随着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重大成就,为文化建设创造了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得文化成为人民生活中更为突出的现实需要,使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人民生活的意义尤为突出。在这一意义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在精神文化上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的基础上,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就必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文化建设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更好条件。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来看,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需要推动文化创新来不断创造文化的新成就、新成果。一方面,从文化资源和文化需要的层面上看,创造文化的新成就、新成果,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来不断创造用于满足人民文化需要的文化资源,而且我们所要创造的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涵的精神发展要素,是先进文化、优秀文化、健康文化所构成的精神生活条件,以及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坚持用这些精神发展要素和精神生活条件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使之成为新时代人民构建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中,创造文化的新成就、新成果,要通过发展文化事业来不断满足人民对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让人们学习和接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知识技术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还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生活需要,但同时必须防范、抵制、纠正资本逻辑在文化产业中带来的轻社会效益、过度娱乐化的不良倾向,对此可参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尤其是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来增强我们对这些不良倾向的警惕性。另一方面,从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层面上看,创造文化的新成就、新成果,就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对文化思潮的应对掌控以及对文化自信的坚定树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创造文化生活所需的条件。而且,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宏观意义上的重大问题,也是文化生活微观意义上的现实问题,那是因为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文化思潮本身就在人民的文化生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评判、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这意味着,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文化思潮中有悖于现代化建设的腐朽落后因素和错误立场会干扰甚至破坏人民的文化生活。譬如,传统文化中的封闭保守、宗派主义、重男轻女的糟粕依然有着消极的社会影响,文化思潮中的“复古主义”的错误立场也造成了消极的社会影响。这些消极影响,从现实生活过程来看,就是一直以来许多人所表现出来的食古不化、封建迷信的观念和做法,有碍于人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有碍于人们构建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又如,西方文化中具有腐朽性、渗透性、误导性的内容持续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文化思潮中“全盘西化”的错误立场也造成了消极的社会影响。这些消极影响,从现实生活过程来看,就是一直以来许多人所表现出来的崇洋媚外、迷恋西方生活方式的观念和做法,有碍于人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有碍于人们构建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后殖民主义关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发展中国家文化传统和文化生活带来的商品化、大众化影响的批判性思考来看,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一问题显得备受关注。“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被播散到全球各地的是资本主义矛盾以及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68]也就是说,在学习借鉴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防范其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干扰和破坏,还要防范其价值观念对人民文化生活过程的渗透和同化。在这一问题上折射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生态主义批判、日常生活批判等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诸多有益启示。文化生活,实际上是人们在特定的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的精神生活过程。因而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构建的文化生活,不能把西方意识形态、西方价值观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导向,否则就会演变成马克思甚至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生活困境。因此,必须在学习借鉴西方文化中批判性地认清其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当代西方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是当代西方人的核心价值观念,自由、平等、博爱、人权都是从个人主义引申和派生出来的。”[69]相反,在实质意义上,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基础的文化生活,是人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的精神生活过程,相对于西方价值观为导向的精神生活而言,社会主义文化生活在文化基因上有着本质区别。“文化基因是一种文化的基本精神。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是集体主义。”[70]在这一意义上说,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活,是人们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的社会精神活动方式。

可见,人民的文化生活实际上是处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之中并受到各种文化挑战的影响。因此,构建文化生活的现实过程,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就不能无选择地接受和利用,就必须对其加以正确地分析、鉴别、评判,必须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批判的内在维度,对于个体在各种文化挑战影响下、在美好生活需要导向下积极调适自身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了不断创造更好的文化来更好地改造和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因为文化可以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而能够锻造人的独特人格和思想品格,使其生活具有超越世俗的精神品味和价值追求。”[71]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来看,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引导人们对文化生活的积极调适。通过对文化生活的积极调适,人们能够顺应现代化建设的趋势和需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自觉地认同和利用积极健康的文化因素,自觉地辨析和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成分,自觉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下,提高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在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导向下满足自身的美好生活需要,构建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审美化生活方式。“在当代,审美化生活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人们有选择自身喜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可以充分显现审美化情趣、艺术精神与娱乐精神的意愿。这些均具有人的向往自由的本原意义,更易于彰显当代人文化精神的价值。”[72]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来看,审美化生活方式,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协调并不断实现精神生活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转变,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在价值追求上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自由全面生活方式的诸多特征相一致,体现了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创新对于人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文化的发展建设与人民的文化生活紧密联系,通过文化的发展来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素养和精神生活质量,通过不断创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新成果来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上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为了人民积极调适文化生活、构建审美化生活方式提供良好的精神资源和文化环境。

最后,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是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历程,党自身实际上也处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之中并受到各种文化挑战的影响,每一位共产党员也面对着满足精神文化上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特别关注党的思想建设以及党员的思想观念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价值,就是要凸显思想文化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文化理论研究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以对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研究的理论方式来服务于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既是新时代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思想保证,更是党的其他方面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提高全党思想觉悟水平,党的其他方面建设问题才能比较容易解决,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才能不断提高。”[73]这也说明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水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才能进一步增强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为此,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文化问题的批判性研究来看,在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必须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中让全体党员持续补足“精神之钙”和直面错误思想“敢于亮剑”。一方面,持续补足“精神之钙”,就是要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思想建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在思想建设中做好坚定理想信念的首要任务,党员能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内政治生活中通过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来肃清不良风气、保持纯洁健康、大力弘扬正气,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利用先进文化与优秀文化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实现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员日常生活在传承“红色基因”、坚守“精神家园”意义上的有机统一。这样一来,党员能够通过持续补足“精神之钙”来永葆健康肌体。而且,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来看,党员进行精神补“钙”所需的“钙”,需要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作为重要的形成因素,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层面上,其重要的精神文化来源之一,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创新的内在推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对文化思潮的应对掌控、对文化自信的坚定树立、对文化生活的积极调适,以此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创造新成就、新成果,为形成党员健康肌体所需“精神之钙”提供重要的积极文化因素。另一方面,持续补足“精神之钙”,不仅要从思想建设上永葆党员健康机体,还需要发挥健康肌体的力量来运用好理论武器,直面错误思想“敢于亮剑”。“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有批判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斗争要‘敢于亮剑’。”[74]直面错误思想“敢于亮剑”,是指全党通过持续补足“精神之钙”,明确认识到党的思想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所面对的风险和挑战,敢于通过刮骨疗毒来清除破坏党的健康肌体的各种毒素,坚决纠正党内出现的各种不正之风,坚决抵制社会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潮。而且,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来看,党员对错误思想“敢于亮剑”所需的“剑”,需要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重要的精神武器,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层面上,其重要的精神文化来源之一,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创新的内在推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对文化思潮的应对掌控、对文化自信的坚定树立、对文化生活的积极调适,以此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创造新成就、新成果,为促进党员直面错误思想“敢于亮剑”提供重要的积极文化因素。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对于全体党员持续补足“精神之钙”和直面错误思想“敢于亮剑”具有重要价值。

【注释】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1.

[2]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8:11.

[3]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8:19.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5]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62.

[6]孙熙国,李翔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4.

[7]朱志敏.中国近现代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12.

[8]郑师渠,史革新,刘勇.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4.

[9]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58.

[10]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3-84.

[11]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8:18.

[12]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90.

[13]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8:137.

[14]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16.

[15]欧阳哲生.二十世纪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4.

[16]王宪明.本来·外来·未来: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3.

[17]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71.

[18]梁启超.欧游心影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2.

[19]邹容.革命军[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1.

[20]尚明轩.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30.

[21]尚明轩.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408.

[22]尚明轩.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80.

[23]林文光.陈独秀文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25.

[24]林文光.陈独秀文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1.

[25]林文光.瞿秋白文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12.

[26]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8-249.

[2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28]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6-37.

[29]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08.

[30]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8:334.

[3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5.

[32]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79.

[3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6.

[3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3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36]王光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45.

[3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38]欧阳雪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949—2012)[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15.

[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

[4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6.

[41]丰子义.当代文化发展的新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52.

[42]胡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2.

[43]张奎良.马克思的十大理论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

[44]陈金龙,陈岸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17.

[45]刘志扬.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展望[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165.

[46]王战,成素梅.信息文明时代的社会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212.

[47]沈壮海,佟斐.吸引力影响力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90.

[48]姜义华,等.中华文明的鼎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72.

[49]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9.

[50]方克立,等.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8.

[51]杨耕.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6.

[52]张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120.

[53]冯思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213.

[54]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8.

[55]邴正.社会发展的文化自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62.

[56]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57]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94.

[58]曹莉.文化传承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18.

[59]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94.

[60]魏小萍.当代主要社会思潮的动态研究与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39.

[61]参见本人拙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化思潮的演进逻辑与历史效应》,《理论导刊》2018年第12期。

[62]魏小萍.当代主要社会思潮的动态研究与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4.

[63]张江.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23.

[64]参见本人拙文《坚定文化自信 实现民族复兴——兼谈提升文化自信的若干策略》,《文化学刊》2018年第9期。

[65]田川流.当代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86.

[66]姜义华,等.中华文明的鼎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31.

[67]刘海涛.时代之声: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8:165.

[68]谢少波.另类立场:文化批判与批判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8.

[69]袁银传.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70.

[70]赵壮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基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1.

[71]吴波.当代中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238.

[72]田川流.当代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56.

[73]曾维伦.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与理论武装[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30.

[74]曾维伦.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与理论武装[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