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的文化解放和自由发展

三、实现人的文化解放和自由发展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而言,在批判旧世界中所发现的新世界,实质上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在生产力高度发展、阶级社会被消灭的基础上实现真正解放的新世界,是人实现了自由全面发展的新社会。从文化意义上而言,在批判旧世界中所发现的新世界,是人实现了文化解放和自由发展的新社会。在这一新社会中,人将构建真正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精神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社会矛盾运动的文化定位、基于资产阶级社会的文化审视、基于人的生存方式的文化关切,最终体现在基于未来发展目标的文化进路。这一历史进路就是人不断从旧世界的精神文化中解放出来。对于无产阶级而言,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文化必然成为自身摆脱生存困境、实现自由发展、建设未来新世界的最后一头“拦路虎”。实现人的文化解放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未来发展目标和根本价值追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基本架构的重要内容。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立场上看,人的文化解放和自由发展,从根本上体现了对人们在整个现存社会中的精神活动过程的否定和超越。所谓文化解放,主要是指人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精神生活过程的统治和奴役中摆脱出来,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从旧世界的哲学、道德、宗教等的支配和束缚中摆脱出来,简言之,就是人从旧世界的以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中摆脱出来。人的文化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基本内容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视域中,人的文化解放并非是单独的文化进程,而是伴随着人的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历史进程,人的文化解放实质上是建立在人的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基础上的解放形态。这本身就是由马克思主义“武器的批判”的革命性立场和方式所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对旧世界的文明批判与文化批判相统一的价值体现。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经济、政治意义上的革命和解放,才能实现人的文化解放。人只有达到物质层面上的解放,才能实现精神层面上的解放,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在实现人类未来发展目标问题上所解开的“历史之谜”。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79]尽管此时马克思尚未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上、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规律上来解开历史之谜,但是已十分明确人类历史的未来发展进路,那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发展的共产主义。

在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解答了“历史之谜”,从对现存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的否定性维度,深刻地揭示了作为未来发展进路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最根本的生存方式和活动状况。“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0]也就是说,在批判资产阶级旧世界中所要建立的共产主义新世界,是自由人所构成的联合体,每一个人都实现了自由和发展。在这一意义上说,共产主义社会以及人在这一新社会中的自由发展的生存方式和活动状况,彻底告别了历史上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经济危机、阶级矛盾、政治统治、世界历史,彻底告别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分工、拜物教、资本运动,彻底告别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生活匮乏、自由丧失的生存方式,彻底告别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精神生活过程,实质上就是彻底克服了旧世界的物质生产方式及其所制约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人的统治和奴役,在经济层面上建立实现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在政治层面上通过过渡性专政进入无阶级社会,从而实现了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解放和自由。对于这种解放和自由的生存活动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做过一番精彩的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81]这段描述可谓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世界以及人的全新生存方式所作的唯物史观表达。从这段描述的话语逻辑可见到,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以自由的物质生产(如打猎、捕鱼)为基础,能够充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如晚饭)并能够从事自由的精神活动(如批判)。[82]在此,就这种批判的精神活动而言,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精神活动是在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相分离的条件下的一种强制性的分工,实质上就是一种不自由的意识形态性的文化活动。那么,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人已处于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无阶级社会,同样是精神劳动,实质上是一种自由的非意识形态性的文化活动。这意味着,人们可以自由地从事文化批判活动,而且这种文化批判活动作为一种具体的自由活动方式,所体现的是人类历史最高意义上的自由生存方式。当然,从唯物史观的根本理论旨趣来看,这种文化批判活动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批判”,而在于“文化”,即人们能够充分地享有非意识形态性的精神生产资料,能够自由地从事非意识形态性的精神生产活动,这种自由的精神活动是人实现了文化解放的根本体现,也是人实现了自由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主要是一种统治人和奴役人的意识形态,那么,在共产主义社会,文化不再是统治人和奴役人的意识形态,而是体现人的自由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精神性存在。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根本意义和理论旨趣,就是否定和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不自由的精神生活状况,重建和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自由发展的精神生活状况。

最后,在共产主义社会,如果说人的自由的物质活动、物质生产要在公有制条件下充分获得所需的物质资料,那么人的自由的精神活动、精神生产也同样要在公有制条件下充分获得相应的精神资料。严格来说,人们所从事的自由的精神活动,不仅需要作为前提性因素的物质生产及其物质资料,还需要作为直接性因素的用于精神生产的精神资料。这种精神资料就是文化。简言之,自由的文化活动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在这一意义上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的精神活动,是在高度发展的物质生产基础上并充分利用精神文化资料来实现自由发展的社会生活过程。当然,这里将引出一个全新而深刻的问题: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文化是怎样的一种文化?马克思恩格斯从未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文化做出直接说明和论述,因此我们无从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回答。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世界中建立新世界的内在逻辑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来看,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的物质生产力是建立在保留、解放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发达的物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逻辑来说,就是在批判旧世界的物质经济中建立新世界的物质经济。同理,共产主义社会的文化是建立在保留、批判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的基础之上,是在批判旧世界的精神文化中建立新世界的精神文化,简言之,就是在批判旧文化中建立新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首要任务和直接目的,就是对旧文化进行批判和扬弃,摒弃人类社会一切腐朽落后文化,保留人类社会一切先进文化并加以发展,实现文化的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需要保留、改造和发展的先进文化主要有科学、艺术等有利于人们创造生产力和实现自由发展的社会精神性存在。在批判和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物质生产力和人的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将使这些社会精神性存在变成象征未来新世界的新文化,并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不断推动科学、艺术、道德的革新和发展,[83]使之成为属于自由人联合体的自由文化。在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从旧文化发展而来的新文化,其首要特征就是非意识形态性,也就是伴随着社会变革而去除了意识形态内容的真正的文化。因此,这些文化不再是统治人和奴役人的精神力量,而是促进和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因素,是先进、优秀、健康、积极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首先能够满足人们进行自由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在这一意义上,以艺术活动为例,艺术不再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基础的文化反映,也不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后工业社会的异化表现,而是消除了资本主义商品逻辑的精神生产活动,人们通过艺术活动所获得的是情感需要的满足和审美价值的实现,是人们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精神活动方式。因此,通过人类解放、文化解放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社会形态上展现出辩证法的科学逻辑——在批判旧世界中建立新世界,在对旧世界的文明进行彻底批判、改造和发展的基础上构建新世界的文明,同样也在文化意义展现出辩证法的科学逻辑——在批判旧文化中建立新文化,在对旧世界的文化进行彻底批判、改造和发展的基础上构建新世界的文化,从根本上实现对人类文化(特别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发展与创新[84],为新的精神生产不断提供新的文化,同时也通过新的精神生产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以新文化作为全新的精神力量来推动人的文化解放和自由发展。在这一意义上,文化解放,实质上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人本身摆脱了旧社会的文化奴役,实现了精神的自由;二是文化本身革除了旧社会的文化弊陋,实现了文化的完善。“马克思的文化解放理念既要求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也要求抨击统治者的文化压制和精神束缚,它是一个创造正确反映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观念文化以及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心理、风俗和习惯的过程。”[85]

综上所述,在共产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实现了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政治上实现了无阶级社会的历史进程,即彻底消除了物质生活的匮乏和阶级统治的压迫,换言之,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已不再是人们所忧虑的问题,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耗费大量的劳动时间和体力劳动去解决这一问题,充裕而自由和物质生活已成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常态,正是如此,人们将获得大量的自由时间,并利用这些自由时间来从事精神生产和文化活动。这意味着,“主要人力资源将离开物质生产领域,转到精神生产领域。既然将来人力资源将主要地转到精神生产领域,精神生产部门自然就会成为最为兴盛的生产部门,它所创造的精神财富自然是最重要的社会财富”。[86]在实现文化解放的共产主义时代,用新文化来从事精神生产、创造精神财富、满足精神需要、促进自由发展,是人类全新生存方式的主要内容。而且,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每一个人都实现自由发展的联合体,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够享有这种新文化,从事自由的精神生产,从事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这意味着,在共产主义时代,过去时代中物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已然消失,人不仅告别了旧世界物质力量的统治,也告别了旧世界精神力量的奴役,每一个人都实现了文化解放,每一个人都能够享用充分的文化资料和从事自由的文化活动。同时,人们可以在新文化的引导和推动下,更好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生态,全面地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地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通过自身的文化解放来促进自身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这样一来,自由的个人将联合起来建立起真正的共同体——实现了物质生活解放(物质需要的满足)、政治生活解放(阶级统治的消失)和精神生活解放(精神生产的自由)相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共同体同时又是实现人在各方面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87]在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基于未来发展目标的文化进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历史意义和最高革命意义来实现此前人们对人性的张扬、对理性的尊崇、对自由的向往,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所实现的文化解放和自由发展方才是在真正的、超越的意义上体现了近代西方文化批判所追求人性、理性、自由,[88]即社会能够切实地保障和发展人的现实利益,人能够科学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够真正地自主和自由生存。

【注释】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2]俞思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6.

[4]俞思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5.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6]邹诗鹏.从启蒙到唯物史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40.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8]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37.

[9]John Torrance.Karl Marx’s theory of idea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73.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

[12]龙柏林.意识形态的四种隐喻[J].理论学刊,2018(1):85-91.

[13]陆扬.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M].上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9:49.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17]胡海波,郭凤志.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120.

[18]在社会整体结构意义上对文化所作的外在性与内在性相统一的定位,有助于在文化理论研究上排除经济决定论或文化史观的错误倾向。前者只看到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文化的能动性作用,这样一来就会抹杀了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后者却夸大了文化的能动性作用而否定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这样一来就会抽掉了文化源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

[1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2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5.

[2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

[2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

[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2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2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7.

[2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2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9.

[28]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2-423.

[2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6.

[30]丰子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功能的当代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16(10):22.

[3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9.

[32]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2.

[33]刘同舫.马克思的解放哲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260-261.

[34]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和文化哲学文集[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0.

[3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0.

[3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1.

[3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3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3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0.

[4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3.

[4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7.

[4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4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2.

[4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4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4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8.

[4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8.

[4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6.

[4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259.

[50]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论述中可以明显看出,马克思对造成工人生存困境的机器生产表达了强烈的批判精神。也就是说,马克思对机器生产的研究,不仅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分析,而且是生存论意义上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机器生产归根到底是加速资本增殖的手段,这就必然加剧了工人阶级劳动过程和生存方式的异化,也就必然加重了对工人阶级身体和精神的损害。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显然是一种非人性、反人道的劳动方式。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甚至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洋溢着强烈的道德批判意向。

[5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2.

[5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4-185.

[5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6.

[5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0.

[5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9.

[56]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的旧世界,无产阶级在资本面前陷入了两难处境:走近资本是地狱,远离资本是深渊。所谓地狱,喻指无产阶级一旦进入资本运动,就被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遭受愈演愈烈的剥削,在资本支配下的劳动过程和劳动场所犹如人间地狱。与其相反,所谓深渊,喻指无产阶级一旦离开资本运动,就被沦为失业状态的人口,面临无以生存的威胁,在资本抛弃下的生活过程和生活环境犹如万丈深渊。这种境地堪称文明时代的两难处境。其实,更“难”的处境在于,也就是这种两难处境给无产阶级造成的最困难的现实处境,就是对于资本运动看似可近可离,但实质上无产阶级并不是自觉地在两难处境中择一而从,而是被迫地抛入其中的任一处境。两难处境的现实就是无法选择,即便做出选择也是两难处境,这可谓是无产阶级有史以来最极端的生存困境。因此,无产阶级要摆脱和走出这种最极端的生存困境,别无他法,只有一种最彻底的方法,那就是批判和革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5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6.

[5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0.

[5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0.

[6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9.

[61]对于类似这样一种自由丧失的生存方式,电影《摩登时代》以幽默讽刺的方式做了一番淋漓尽致的描绘,其中由卓别林所主演的工人在一家电化钢铁公司的车间中从事的分工和工业生产正是工具化、机器化的劳动过程的典型反映,这也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工人普遍的生存方式。这里所描绘的工人自由丧失的生存方式,强烈地表达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意识。而作为电影本身,《摩登时代》无疑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

[6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21-722.

[63]这并不意味着在地理空间意义上工人阶级无法进入资产阶级的生活空间,只是即便工人阶级进入资产阶级在城市中心的生活空间,也无法融入其中,实质上就是工人阶级作为工具性存在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无法在文化上享受资产阶级的自由。两大阶级之间在自由问题上的矛盾和对立,正是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革命和文化批判的现实基础。然而,对于工人在城市生活空间的自由问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中,却转换了一种场景和视域,那就是随着发达工业社会的发展,工人阶级已经在经济上和文化上融入资本主义的城市生活空间,能够不断享受到资产阶级的自由,特别是在商品的消费中过上舒适的城市生活。从表面上看,此时工人阶级似乎已经告别了曾经的自由丧失的生存方式。然而,对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所要做的正是要揭穿这种所谓的自由,实质上是新的异化、更深刻的异化,实质上是人的自由的丧失。工人不仅没有彻底改变在生产场所中从事异化劳动的工具性存在,更是演变为在日常生活中从事商品娱乐的消费性存在,物化、异化没有消除,只是变换了物化、异化的形式,而且是比马克思时代更为普遍和突出的形式,工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被商品、娱乐、消费、大众文化等资本主义的自由生活方式所支配和控制,从而也失去了工人阶级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因此,这种所谓的自由,仍然反映了工人自由丧失的生存方式。

[64]阿兰·斯威伍德.文化理论与现代性问题[M].黄世权,桂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61.

[65]胡义清.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的社会功能思想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281-282.

[66]程建宁,等.活着的马克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168.

[6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8.

[6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7-270.

[6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2.

[7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6.

[7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306.

[7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7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7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7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7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8.

[7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7.

[7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

[7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7-78.

[8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8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82]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以及这段描述的话语逻辑来看,本研究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描述的人所从事的批判,就其具体形式而言,实质上就是文化批判。当然,这种文化批判极其特别,非同一般。对于这种文化批判,倘若用近代西方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等理论观点是无法诠释和理解的,是因为这种文化批判是在精神生活意义上对超越了此前一切世代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发展的实践活动和生存方式的具体体现,是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在自由的物质劳动和充裕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的自由的精神活动的具体形式。正因如此,这种文化批判根本就不是文化批判,因而近代西方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等无法从自身理论进入这种文化批判的意境。这种不是文化批判的文化批判,以一种非常特别的自由活动方式展露了基于革命实践立场的文化批判的根本特点——否定性与肯定性、革命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辩证理解和实践取向,文化批判归根结底是文化建设,文化批判最终是为了不再需要文化批判,对旧世界的文化批判最终变为对新世界的文化建设,建设一个实现人的文化解放和自由发展的新世界。

[83]这里所提及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相比而言,在资本主义社会,道德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性的统治人和奴役人的文化,是阶级统治的精神工具。但是在共产主义社会,道德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全新的道德,是内在于人的全新生存方式中的自由意志,是一种体现、维系、促进人进行自由交往和自由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文化自觉。这种道德以共产主义新世界的意义体现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到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84]从实现共产主义的漫长历史进程来看,对于共产主义的新文化而言,用我们在文化研究中常用的话来说,资本主义文化相当于传统文化,严格来说,是一种“发达”的传统文化。正是因为这种传统文化之“发达”,具有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积极因素,是必须取的精华,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传统文化之“发达”,源自“因为发达所以矛盾”的资产阶级文明,具有妨碍人的自由发展的消极因素,是必须弃的糟粕。对此,要实现对这种传统文化的扬弃,最根本的方式是社会的变革、“武器的批判”,更要在社会革命后的新社会中加强文化建设,并通过对这种传统文化的扬弃,取其精华和弃其糟粕,推动新社会的文化建设和人的自由发展。就此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批判性理解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基于辩证法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立场和方式。

[85]刘同舫.马克思的解放哲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44.

[86]郑历兰.马克思恩格斯论共产主义的特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125.

[8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88]从唯物史观来看,近代西方文化批判对于人性、理性、自由的价值追求,并不能通过西方文化批判及其建构的资产阶级社会来实现,只能在现实意义上演变成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及其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在最高意义上实现每个人在自由全面发展中的人性、理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