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文化
在马克思看来,与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建立在这一经济结构之上的是政治法律方面的上层建筑以及社会意识形式。根据这一观点,资产阶级社会实质上是由生产力和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所构成的整体。资产阶级社会是物质生产方式、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构成的整体。资产阶级社会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整体。
从社会整体结构上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实质上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及其所制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或者说,是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政治状况,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政治法律活动的领域。在整体结构中的最后一个构成要素,必然是与经济和政治结构相异的、相对于物质生产活动和政治法律活动的领域而言的精神文化活动的领域。因此,文化,就其性质而言,绝非属于社会整体结构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绝非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显然属于社会意识形式、精神生活的范畴。“在这里,马克思虽不曾用到‘文化’的概念,但‘精神生活’实际上指的是文化。”[2]文化属于社会整体结构中的上层建筑,而且是社会意识形式意义上的上层建筑。这种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并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观念反映。简言之,文化属于观念上层建筑。这是文化在社会整体结构中的基本定位。
马克思不仅从整体性上揭示了社会结构,而且还从动态性上揭示了社会结构的矛盾运动,也就是揭示了社会整体结构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根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首先,生产力作为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创造物质生活的能力,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整体结构发生变革的根本力量。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尤其资产阶级文明中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原来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却变成了发展障碍,这种冲突必然造成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的变革。最后,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的变革,又会造成建立于其上的上层建筑不断发生变化。换句话说,物质生活是基础,是政治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精神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据此,文化的发展、精神生活的变化,归根结底在于物质生活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精神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整体结构的内在矛盾中的一个具体过程。总而言之,文化是社会整体结构中并内在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而发展变化的观念上层建筑。
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来看,既然物质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是观念上层建筑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那就意味着,人们若要改变观念上层建筑,就必须要改变现存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也就是说,人们要改变文化状况,就必须要改变现存社会的经济状况。因此,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来说,批判旧世界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就是基于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彻底变革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桎梏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通过这种经济变革,使物质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并借助这种物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为实现人的自由生存方式建立创造最充分的经济条件。在这种最充分的经济条件下,人们将消灭了政治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实质上就是消灭了以阶级斗争和阶级统治为主的政治生活过程。同时,也正是在这种最充分的经济条件下,人们将消灭了观念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实质上就是消灭了旧世界的社会意识形式所主导的精神生活过程。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逻辑来看,作为对观念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基础处于变革之际,观念上层建筑也合乎逻辑地需要在这一变革形势下加以变革。当人们根据变革经济基础的需要而自觉地对观念上层建筑加以变革,实质上就是对现存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的批判,简言之,就是文化批判。因此,对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对精神生活过程的批判,成为在文化领域上改变旧世界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就是批判旧世界的观念上层建筑。正如马克思在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论述中所提到的,上层建筑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或快或慢地也发生变革。这意味着尤其是在经济基础变革之际,对文化的批判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加快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通过文化领域上的改造和变革来推动经济、政治领域上的改造和变革。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精辟地说明了这一点:“当着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我们这样说,是否违反了唯物论呢?没有。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3]只有对旧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进行文化批判,才能克服旧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消极作用。
根据马克思、毛泽东的观点,对于观念上层建筑的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明确。一方面,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逻辑来看,对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对精神生活过程的批判,是为了发挥文化的反作用即对经济、政治变革的推动作用。文化的批判服务于经济、政治的变革并与经济、政治的变革共同构成批判旧世界的全部任务。另一方面,从社会精神生活过程的实质内容来看,对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对精神生活过程的批判,是为了克服文化对人的精神统治和支配。那是因为,从唯物史观来看,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文化,实质上就是反映这一社会的经济结构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由现存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构成了文化的主体内容。一定社会文化生产的性质和方式最终是由该社会的物质生产的社会结构和人对自然关系所决定的。”[4]也就是说,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文化,主要是一种对由资产阶级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从精神上统治人的意识形态。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问题的批判性分析,就是要揭示出现存社会精神生活的意识形态性质,是对处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