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革命为中心的文化观点

一、以革命为中心的文化观点

列宁要改变的俄国旧社会,在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上处于沙皇专制统治,在文化上遭遇多元文化激荡冲击。在十月革命前,俄国文化处于拜占庭东正教文化、蒙古鞑靼文化、西欧文化相互交织和冲突的形势,再加上经济的落后和政治的专制,俄国文化甚至整个社会呈现出野蛮的落后局面。正如列宁所说:“俄国在许多重要方面无疑是一个亚洲国家,而且是一个最野蛮的、中世纪式的、丢人地落后的亚洲国家。”[3]随着马克思主义从西方传入俄国,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与俄国多元文化进行交锋和斗争并最终成为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克服文化发展困境的先进文化和理论武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列宁成功地开辟了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提出了以革命为中心的文化观点,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样把“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相结合,坚持在经济和政治革命的基础上,以文化革命的方式克服俄国的文化困境,不仅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来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更是用革命实践作为物质力量来改变整个俄国旧社会。

(一)列宁思考文化问题的根本立场

文化问题是列宁在探索俄国革命中密切关注的重大现实难题。“俄国革命直接的迫切的任务是资产阶级民主性的任务:打倒中世纪制度的残余,彻底肃清这些残余,扫除俄国的这种野蛮现象、这种耻辱、这种严重妨碍俄国一切文化发展和一切进步的障碍。”[4]在列宁看来,妨碍俄国文化发展、造成俄国文化落后的障碍是整个革命过程中乃至革命胜利后必须解决的文化问题。列宁作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俄国旧社会的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把扫除文化障碍作为俄国革命的基本任务。在列宁看来,革命的任务是被压迫阶级推翻压迫阶级的统治。但是,面对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和革命,统治阶级必然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支配的手段,列宁将其喻为“刽子手的职能”和“牧师的职能”。列宁指出:“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刽子手的任务是镇压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暴乱。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苦难和牺牲的前景(这做起来特别方便,只要不担保这种前景一定能‘实现’……),从而使他们顺从这种统治,使他们放弃革命行动,打消他们的革命热情,破坏他们的革命决心。”[5]这说明,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不仅要反抗统治阶级的暴力镇压,同时也要反抗统治阶级的精神支配,也就是必须在思想文化上与统治阶级进行批判和斗争,才能促成人们的革命意识和革命行动。列宁对俄国文化障碍和“牧师职能”的认识,展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立场的文化观点,是对俄国革命时期的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思考。

列宁指出:“既然意识要素在文化史上只起着这种从属作用,那么不言而喻,以文化本身为对象的批判,比任何事情更不能以意识的某种形式或某种结果为依据。这就是说,作为这种批判的出发点的不能是观念,而只能是外部客观现象。批判将不是把事实和观念比较对照,而是把一种事实同另一种事实比较对照。对这种批判唯一重要的是,对两种事实进行尽量准确的研究,使之真正形成相互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且特别需要的是同样准确地把一系列已知的状态、它们的连贯性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联系研究清楚。”[6]列宁在这一段话中深刻地阐明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立场对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基本观点,展现了文化批判的自觉意识。具体来说,首先,文化主要是相对于物质存在而言的意识要素,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由经济状况所决定。其次,对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是以文化本身作为批判性分析的对象,前提是要从文化的实际出发,不能从思想观念出发,而是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也只有从客观事实出发,才能科学地理解思想观念的问题。最后,对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要把握文化现象的客观联系,不是描述性地评判文化现象,而是要把握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作为解决思想观念问题的客观依据,才能正确认识文化的发展状态和现实问题。

列宁对文化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体现的辩证的、科学的理论立场,实质上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对文化问题的理解。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上,明确表达了在革命过程中解决思想文化问题、克服文化障碍的基本观点:“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7]从这一意义上说,对文化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武器来批判俄国旧社会的文化障碍。同时,正是因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立场,所以列宁对文化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上或意识形态上的批判,完全不同于俄国那种局限于教条主义、唯心主义的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方式,而是深入到社会现实根源中并联系社会现实问题的革命性的批判。对此,列宁充分地运用马克思关于“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文化立场。“这些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人从来没有思索过马克思所说的必须用武器的批判来代替批判的武器的话。……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空洞的说教。”[8]根据马克思的理解,要改变世界,就必须用“武器的批判”来取代“批判的武器”,即对旧世界的批判必须从思想观念上的批判提升到物质实践上的批判,如社会革命。列宁坚持了马克思的这一立场,坚决反对脱离实际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也不能单靠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必须用“武器的批判”取代“批判的武器”,把文化批判深化到社会革命,才能从根本上扫除现存社会的文化障碍。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立场对文化问题的批判性思考,是科学地把握俄国革命及其文化问题的重要表现,是意识形态的批判取向与文化革命的实践取向的统一。

(二)列宁关于意识形态的批判取向

在探索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对于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问题,列宁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样,用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批判的武器”进行理解和批判。在列宁看来,旧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性、欺骗性的思想观念,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利益的文化体现,是统治阶级从精神上奴役人民的文化工具,尤其是旧社会的宗教、道德、哲学成了支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这些意识形态成为俄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文化障碍。列宁对旧社会的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就是要揭露这些意识形态的实质,让人民认清意识形态统治的事实并能够自觉地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来摆脱旧社会宗教、道德、哲学的精神奴役。“只要人们还没有学会透过任何有关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言论、声明、诺言,揭示出这些或那些阶级的利益,那他们始终是而且会永远是政治上受人欺骗和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的牺牲品。”[9]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武器,在探索俄国革命的实践中进行宗教批判、道德批判和哲学批判。

1.列宁的宗教批判

列宁在《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明确表达了宗教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一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现代所有的宗教和教会、各式各样的宗教团体,都是资产阶级反动派用来捍卫剥削制度、麻醉工人阶级的机构。”[10]在列宁看来,宗教实际上就是旧社会支配无产阶级尤其是压制无产阶级反抗的精神枷锁,是俄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文化障碍,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来批判宗教,宗教批判是俄国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我们那些貌似马克思主义、实则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往往忽视的事情,就是要善于唤起最落后的群众自觉地对待宗教问题,自觉地批判宗教。”[11]这表明,在革命过程中必须坚持反对宗教的批判立场,更重要的是,在革命与战争的复杂形势下,必须把宗教批判与阶级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宗教批判的现实意义在于把宗教批判转化为人民群众批判宗教甚至批判整个旧社会的革命意识,让遭受宗教精神压迫的人民群众自觉地投入马克思主义政党反对宗教和反对旧社会的革命实践中。

列宁不仅表明了对宗教的批判立场,还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刻分析宗教的社会现实根源。列宁在对资产阶级无神论的批评中指出:“这是一种肤浅的、资产阶级狭隘的文化主义观点。这种观点不够深刻,不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是用唯心主义的观点来说明宗教的根源。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里,这种根源主要是社会的根源。”[12]与资产阶级肤浅的唯心论观点相反,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深刻认识到,既然宗教对人的精神统治根源于社会的现实压迫,那么宗教批判的根本任务不在于精神层面上对宗教的批判而在于现实层面上对社会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是唯物主义者,即宗教的敌人,但是他们应当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就是说,他们不应当抽象地对待反宗教斗争问题,他们进行这一斗争不应当立足于抽象的、纯粹理论的、始终不变的宣传,而应当具体地、立足于当前实际上所进行的、对广大群众教育最大最有效的阶级斗争。”[13]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上,列宁在革命时期的宗教批判实质上是一种具有革命实践取向的文化表达。

为了服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大局,列宁对宗教的批判坚持了原则性与策略性的统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根本原则上,列宁也认为,既然批判旧社会的根本方式在于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阶级斗争,就不应该把宗教批判局限于以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的理论宣传工作,也应该积极团结、教育和引导宗教信仰的民众,使之加入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行列。“因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阶级斗争能把信基督教的工人吸引到社会民主党和无神论这方面来,而且比枯燥地宣传无神论还要有效一百倍。”[14]列宁的这一批判策略,灵活地应对了革命战争时期无神论与有神论、批判宗教与掌握群众之间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列宁应对文化问题的革命实践立场和实事求是原则,也为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正确解决宗教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2.列宁的道德批判

列宁对俄国旧社会的批判,离不开在道德上对苦难的俄国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丑恶的社会现实的深切痛恨。列宁的道德批判在直接意义上是对人民群众在俄国旧社会中所遭受的生存困境和现实苦难的道德批判。列宁在对俄帝国政府侵略中国的批评中深刻表达了对俄国专制政权统治下民不聊生的深恶痛绝:“成千上万个家庭因劳动力被拉去打仗而破产,国债和国家开支激增,捐税加重,剥削工人的资本家的权力扩大,工人的生活状况恶化,农民的死亡有增无减,西伯利亚大闹饥荒,——这就是对华战争能够带来而且已经带来的好处。”[15]在列宁看来,俄国专制政权的统治以及经济文化的落后对广大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存困境,实际上就是一种极其不道德的社会现实,而且旧社会的道德也成了统治阶级支配人民、使人们安于其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这种道德上的批判和谴责强烈地展现了列宁对旧社会文化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也是激发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重要源泉。

然而,列宁的道德批判不仅仅就是道德意义上的批判。正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批判的根本立场,列宁更是展现出革命性的道德批判——对道德批判的批判。在列宁看来,要消灭俄国旧社会的丑恶现实,要推翻专制政权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的剥削,仅仅依靠道义上的批判和谴责绝不能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道德批判不是人民群众摆脱生存困境的出路。因此,必须对那种幻想通过道德批判来改变俄国旧社会的错误做法进行否定和批判。列宁如同马克思恩格斯那样,在批判空想主义者时明确指出纯粹的道德批判远不足以达到改变旧世界的目的。“这种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谴责它,咒骂它,幻想消灭它,臆想较好的制度,劝富人相信剥削是不道德的。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16]这意味着,道德批判不是人民群众摆脱生存困境的出路,列宁反对用道德批判的方式完成变革旧社会的任务。列宁在对俄国激进派和自由派的批评中指出:“我们的激进派和自由派不仅不否认这一事实,反而极力强调它,煞费苦心地证明它不道德,斥责它,极力想粉碎、耻笑……和消灭它。这种想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自己的资产阶级性而感到羞惭的天真妄想,正像小市民经济学家想用资产阶级使人民破产,使大众贫困、失业和饥饿来恐吓我国资产阶级的意图一样,是很可笑的。”[17]在俄国旧社会的专制统治和经济落后面前,道德批判是一种徒劳的批判方式。列宁还指出,道德批判的要害不仅在于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社会的专制统治,还倾向把政治问题、革命问题道德化,主张用抽象性、绝对性的道德原则来解决现实的社会矛盾。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民主派(以及跟在他们后面亦步亦趋的现代社会党内的机会主义者)以为民主制可以消灭阶级斗争,所以他们抽象地、笼统地、‘无条件地’、从‘全民’利益的观点,甚至从永恒的绝对的道德原则的观点来提出自己的一切政治要求。”[18]倘若按照这种道德化的政治要求,反而转移了无产阶级在苦难中的革命视线,扼制了人民群众反抗旧社会的革命意识,使人们束缚于旧社会道德的意识形态支配之中。这样一来,道德批判实际上不仅没有批判旧社会,反而成了批判旧社会的文化障碍。

从根本意义上说,列宁的道德批判,是要消灭使人民群众陷入苦难、社会出现不道德现象的政治经济根源,这意味着绝不能在道德上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绝不能夸大道德批判对于改变世界的意义,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上,列宁在革命时期对旧社会的道德批判实质上是一种具有革命实践取向的文化表达。

3.列宁的哲学批判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旧社会的理论武器,就必然要与俄国社会中的各种旧哲学进行批判和斗争,这些旧哲学是俄国发展进步的深层文化障碍。对此,列宁在俄国革命的探索和实践中表达了对旧社会的哲学批判。列宁哲学批判的主要对象,就是唯心主义哲学。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揭示了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唯心主义不过是信仰主义的一种精巧圆滑的形态,信仰主义全副武装,它拥有庞大的组织,继续不断地影响群众,并利用哲学思想上的最微小的动摇来为自己服务。经验批判主义的客观的、阶级的作用完全是在于替信仰主义者效劳,帮助他们反对一般唯物主义,特别是反对历史唯物主义。”[19]在列宁看来,唯心主义哲学是一种错误的意识形态,既没有正确地反映社会现实,更不能实际地改变世界,而且还成为反对马克思主义、消弭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意识形态。列宁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集中体现在对党内出现的马赫主义的哲学批判。“在一切马赫主义者的一切著作中,像一根红线那样贯穿着一种愚蠢奢望:‘凌驾’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超越它们之间‘陈旧的’对立。而事实上这帮人每时每刻都在陷入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进行不断的和始终不渝的斗争。”[20]马赫主义从哲学上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矛盾,但实质上仍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必然会干扰和破坏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进而妨害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在这一问题上,列宁进一步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取消主义”“召回主义”以及对波格丹诺夫等人脱离实际、反对革命的唯心主义立场进行了批判,通过这种哲学批判巩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在俄国革命历程中,列宁还对民粹主义、无政府主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等破坏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以及阻碍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斗争和哲学批判。对于民粹主义而言,这种思想曾是俄国引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介,但在革命问题上却沦为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列宁指出:“民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曾是一种完整的系统的学说。它否认资本主义在俄国的统治;否认工厂工人作为整个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的作用;否认政治革命和资产阶级的政治自由的意义;鼓吹立刻从小农经济的农民村社出发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21]对于无政府主义而言,这种思想不懂剥削、阶级斗争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实质上是“改头换面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α)不懂得剥削的根源;(β)不懂得社会在向社会主义发展;(γ)不懂得阶级斗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创造力量。”“无政府主义是改头换面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无政府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22]对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而言,这是一种反对革命、否定阶级斗争、主张向资产阶级妥协的理论立场。列宁在关于阿·叶尔曼斯基用自由主义偷换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的批评中指出:“‘经济派’只承认阶级斗争中那些从自由派资产阶级的观点看来最能容忍的东西,而拒绝比自由派更进一步,拒绝承认更高级的、自由派所不能接受的阶级斗争。‘经济派’就这样逐渐变成了自由主义的工人政治家。‘经济派’就这样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阶级斗争概念。”[23]对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提出的用于否定科学社会主义、否认资本主义矛盾的所谓“最终目的”等一大套“新论据”“新理论”,列宁更是对其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批判。

总之,列宁的哲学批判,深刻揭露了各种旧哲学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无产阶级革命、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理论实质和错误倾向,以哲学批判的方式清理这些意识形态对革命实践的扰乱和阻碍,这样一来也为党员和群众对旧社会的宗教批判、道德批判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武器,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捍卫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指导地位,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变生存困境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上,列宁在革命时期的哲学批判实质上也是一种具有革命实践取向的文化表达,坚持哲学批判与阶级斗争紧密结合。可见,就像马克思坚持“武器的批判”的立场,列宁把哲学批判以及宗教批判、道德批判落实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在对俄国旧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中展现出文化革命上的实践取向。

(三)列宁关于文化革命的实践取向

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立场的宗教批判、道德批判、哲学批判,是内在于整个革命进程中的意识形态斗争,深刻表达了以革命为中心的文化观点。列宁对俄国旧社会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根本意义在于从思想文化层面上推动和促成俄国革命,展现出文化革命的实践取向。列宁指出:“一个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的原理没有深入思考过的人,也许不能理解这条原则。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进行思想宣传,宣扬某种思想,同维持了数千年之久的这一文化和进步的敌人(即宗教)作斗争,要服从阶级斗争,即服从在经济政治方面实现一定的实际目标的斗争呢?”[24]这表明,俄国革命,既包括在思想文化层面上的观念性的批判,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与旧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思想斗争,更包括在政治经济层面上的实践性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革命斗争,这实质上是把科学的“批判的武器”与革命的“武器的批判”相结合,是为了克服俄国革命以及俄国发展进步的文化障碍,并致力于通过革命克服一切造成文化障碍的社会现实根源。“为了完全消灭阶级,不仅要推翻剥削者即地主和资本家,不仅要废除他们的所有制,而且要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消灭城乡之间、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这是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事业。要完成这一事业,必须大大发展生产力,必须克服无数小生产残余的反抗(往往是特别顽强特别难于克服的消极反抗),必须克服与这些残余相联系的巨大的习惯势力和保守势力。”[25]列宁明确认识到推翻压迫阶级统治的革命,首先必须是经济和政治层面上的革命,改变俄国旧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是整个革命的根本内容,也是俄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前提,是从根本上扫除文化障碍的现实基础。文化革命,就是在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基础上扫除文化障碍的实践,是经济和政治革命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上的推进和深化。在这一意义上说,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是经济革命、政治革命与文化革命相统一的社会革命。

1.列宁在经济革命上的实践取向

列宁对俄国旧社会文化的批判性思考紧密联系着对俄国经济状况的考察,正是在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对俄国经济落后局面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困境的考察中展现出经济革命上的实践取向,明确指出经济革命的任务和目标。列宁在《俄共(布)纲领草案》第十条提出:“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以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将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从而解放全体被压迫的人类,因为它将消灭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一切形式的剥削。”[26]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变革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基础的思想在根本意义上是一致的,就是要对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特别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所有制关系进行彻底改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摆脱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落后境地。

列宁在经济革命上特别强调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和革命力量。“所以工厂工人不过是全体被剥削群众的先进代表;为了使他们在有组织的坚忍不拔的斗争中实现自己的代表作用,根本不必用什么‘远景’来引诱他们,只要求简单地向他们说明他们的地位,说明压迫他们的那个体系的政治经济制度,说明阶级对抗在这个体系下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27]列宁提出的经济革命体现了以无产阶级为革命主体和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革命对象的实践取向。而且,列宁还敏锐地捕捉到世纪之交极具破坏力和侵略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变局——垄断。以垄断为根本特征的帝国主义,相当于一种在世界扩张了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此必然带来扩大了的经济矛盾。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指出帝国主义对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存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革命形势:“帝国主义把群众推向这种斗争,因为它使阶级矛盾大大加剧,无论在经济方面或政治方面都使群众的处境日趋恶化。”[28]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出现,构成了列宁进一步思考俄国革命问题的重大历史背景,是破坏俄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经济根源,是俄国进行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重要现实依据。只有从经济革命上改变旧社会,才能为扫除文化障碍的文化革命创造新的经济基础。

2.列宁在政治革命上的实践取向

列宁对俄国旧社会文化的批判性思考还紧密联系着对俄国政治状况的考察,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上通过对俄国专制统治状况的考察展现出政治革命上的实践取向。列宁明确提出政治革命的问题。“也许革命还没有开始?各个阶级的公开的政治发动的时机还没有到来?国内战争还没有发生,因而武器的批判还不应当立刻成为批判的武器的必需的和责无旁贷的后继者、继承者、遗志执行者、未竟事业的完成者?”[29]在提出这一问题中,列宁实际上已经做出了正确回答,那就是:必须用“武器的批判”来取代“批判的武器”,俄国的实际决定了无产阶级必须以用“武器的批判”的方式进行政治革命。

列宁提出的政治革命,就其根本性质而言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旧制度的革命,是整个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列宁指出:“政治革命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是必不可免的,不能把社会主义革命看做是一次行动,而要把它看做是一个充满剧烈的政治和经济动荡、最尖锐的阶级斗争、国内战争、革命和反革命的时代。”[30]这种政治革命,不仅有明确的革命主体,还有明确的革命目标,那就是反对俄国的旧制度。“俄国中世纪的半农奴制度的残余还异常强而有力(比西欧),它像一副沉重的枷锁套在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身上,阻碍着一切等级和一切阶级的政治思想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不主张反对一切农奴制度即反对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官僚制度的斗争对于工人有巨大的重要性。”[31]对于野蛮的落后的俄国而言,政治革命的意义就在于消灭导致这种落后和野蛮状况的政治制度,消灭压制和奴役人民群众的一切旧制度,包括旧社会的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官僚制度,消除旧制度对人们造成的生存困境和精神枷锁。在变革旧制度的问题上,列宁还指出:“我们无产阶级的党应当铲除旧制度,只有建立起民主共和制才是真正铲除旧制度。”[32]列宁提出的政治革命,坚持革命性与建设性、破与立相统一的立场,批判旧制度是为了建立新制度——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制。列宁的政治革命是反对传统专制制度和现代专制制度的革命,即消灭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只有这样才能为扫除文化障碍的文化革命创造新的政治条件。

3.列宁在文化革命上的实践取向

对于列宁而言,俄国革命的目的是要摆脱野蛮的、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通过对俄国社会文化的批判性思考,列宁明确认识到,要在实践上促成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就必须扫除旧社会的文化障碍,革命的主体也必须形成革命的意识,也就是无产阶级要树立反对现存社会的政治意识和革命精神,况且在革命过程中旧社会的思想文化会妨碍着无产阶级形成革命的意识。在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同时,必须进行扫除文化障碍的文化革命。

文化革命,就是要彻底扫除俄国文化发展的障碍,改变俄国文化落后的困境。在社会发展层面上,文化革命是要改造俄国旧社会的思想文化,反对那些妨碍革命进程的错误思想,革除那些妨碍文化发展的消极因素,从而扫除妨碍俄国发展进步的文化障碍。在主体培育层面上,文化革命是要消除旧社会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精神支配,扫除人们思想观念中的陈腐文化因素,扫除妨碍人们思想启蒙的文化障碍。为了消除陈腐思想和树立革命意识,列宁明确提出从现实的生存困境出发,通过政治教育增强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试问,政治教育究竟应当有哪些内容呢?能不能局限于宣传工人阶级与专制制度敌对的观念呢?当然不能。只说明工人在政治上受压迫是不够的(正如只向工人说明他们的利益同厂主的利益相对立是不够的一样)。必须利用这种压迫的每一个具体表现来进行鼓动(正如我们已经开始利用经济压迫的具体表现来进行鼓动一样)。既然这种压迫是落在社会的各个不同阶级的身上,既然这种压迫表现在生活和活动的各个不同的方面,包括职业、一般公民、个人、家庭、宗教、科学以及其他等方面,那么我们如果不负起责任组织对专制制度的全面政治揭露,就不能完成我们发展工人的政治意识的任务,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33]可见,列宁对俄国旧社会文化的批判性思考,也是对文化问题的实践性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武器的批判”结合“批判的武器”的根本立场,展现出文化革命的实践取向,不仅认清了旧社会思想文化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统治,更揭示了意识形态统治的经济政治根源,坚持在经济革命、政治革命的基础上以文化革命的方式改变旧社会物质力量支配下的精神力量,从而改变旧社会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对人们造成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