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矛盾:文化批判的社会根源
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化矛盾,反映了人类实践所创造的社会精神性存在不适应人类实践发展需要的现实状况,是物质经济基础的变革所引起的思想上层建筑的重大变化,是现有的文化状况与人和社会发展的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在具体层面上看,文化矛盾体现了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自身内部积累了陈腐因素以及在自身外部遭遇了消极因素。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就是要克服文化矛盾,使文化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革新和进步,从而使文化能够适应和推动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消除文化自身所带有的陈腐成分和消极因素。从具体意义上说,文化矛盾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文化问题,当文化矛盾达到严重妨碍社会发展、压制人的生存的对抗性程度时就会演变成文化危机。文化矛盾成为文化批判的直接的社会根源。文化批判所面对的具体层面上的文化矛盾,集中体现为文化模式的型变、文化资源的匮乏、文化内涵的混积、文化心理的冲突、文化方向的偏差。
(一)文化模式的型变
从唯物史观来看,所谓文化模式,是指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精神活动的主导方式、主流形式、主要样式。文化模式,实质上相当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所制约的整个社会精神活动。文化模式体现了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最基本、最普遍的思想意识状况和精神活动方式,是这一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生存方式在精神层面上的实践性结果,是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在文化层面上的具体体现。正是在社会发展的意义上说,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将引起社会精神活动的变革,这种变革并非是这一社会各式各样的具体文化因素和思想意识都发生重大变化,而是在这一社会中主导的、主流的、主要的文化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文化模式的型变。具体来说,这种变革——文化模式的型变,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模式不断被另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模式所取代。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整个社会精神活动的主导方式、主流形式、主要样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即从传统农业社会的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文化模式,从封建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模式转变为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模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论述正是对这种文化模式形态的典型刻画:“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24]这一时代的文化模式型变,就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封建宗法文化被现代工业社会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金钱至上、商品拜物教的文化所取代。这种文化模式的型变,对人们的实践活动、生存方式以及思想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给无产阶级所带来的冲击和动荡,从而凸显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矛盾。文化模式的型变是文化矛盾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产生文化危机的基本源头,是文化批判最重要的社会文化根源,文化模式主导和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文化资源、文化内涵、文化心理和文化方向的基本状况。
(二)文化资源的匮乏
从唯物史观来看,所谓文化资源,就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基础上进行精神生产和用于精神生活的各种因素,物质资源的状况决定着文化资源的状况。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的实现在于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相统一,在于物质资源的富足和文化资源的充足。相比而言,对于人类自身发展需要而言,物质资源是人们物质活动的条件,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维持肉体生存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前提。文化资源则是人们精神活动的条件,主要用于满足人们实现自由发展的高级生活需要,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范畴,是人们在更高层次上展现主体性、创造性和表达自由个性的现实条件。总之,物质资源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文化资源的实际条件并共同构成人类实现自由发展的基本要素。
然而,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尤其是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力、物质资源的发展并没有为整个社会尤其是广大无产阶级带来富足的物质生活,却使无产阶级遭受物质资源的匮乏,同时也正是如此使无产阶级遭受文化资源的匮乏,从而造成了资产阶级文化与无产阶级文化的对立。“在使不同文化相互对立的竞争中,不同文化间的相对力量直接决定于作为其支持基础的群体所具有的相对的社会力量。”[25]从唯物史观来看,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种用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精神条件而是一种用于统治人的思想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精神活动变成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思想统治和精神支配。或者说,资产阶级主导下的文化是用于实现资产阶级自由的精神条件,在物质资源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垄断了文化资源并用以为自身统治地位合法化服务。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呈现出两大阶级在文化上的对立,呈现出无产阶级在精神活动上的困境,从而凸显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矛盾。
(三)文化内涵的混积
从唯物史观来看,文化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伴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文化的发展不断从精神层面上凝练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人类生存发展的价值、人类思想观念的旨趣、人类理想追求的目标,文化的发展是文化的内涵不断建构和不断累积的长期历史过程。“精神文化的生产是不间断的,它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在历史长河中除了灾变性事件的损害外,是不会轻易丧失的或被消费掉的。相反,知识、思想、观念还会在交流中、分享中自行扩大其意义与存储量,形成文化累积。”[26]所谓文化内涵,就是文化在自身发展进程中不断生成、积累、沉淀、传承的各种精神因素。文化内涵构成了文化资源的实质性内容。
然而,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物质生产条件和实践活动的制约,人们的精神文化生产不足以能够创造出全面地、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思想、观念,这意味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累积中既包含了有利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同时也存留了有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消极成分。在这一意义上说,文化的发展就是两种因素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尤其是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社会,从封建阶级的传统农业社会向资产阶级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以及文化模式的型变和文化资源的匮乏,展现出文化的双重内涵,一方面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脉络中所积淀和延展诸如关于追求人性、理性、自由的文化精神,建构了与之相适应的哲学、道德、宗教等文化内容,另一方面是这些文化精神本身的资产阶级性质,从根本上说只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取代了封建阶级的意识形态,用一种新的思想统治取代了旧的思想统治,用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金钱观念取代了封建阶级专制统治的宗法观念。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在精神上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传统社会的痕迹,它还在精神上产生了它脱胎出来后的那个现代社会的杂质,严重制约了整个社会精神活动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文化需要。这意味着,对文化内涵的扬弃,成为文化发展以及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内涵的双重因素及其扬弃,凸显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矛盾。
(四)文化心理的冲突
文化心理,是人们看待文化的基本态度,尤其是长期处于一种地域性文化的人们面对异域性文化所产生的思想和情感,或者长期处于一种文化模式的人们面对另一种文化模式所产生的思想和情感。文化心理展现了人们在特定文化模式中具体的稳定的思想意识状况。
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尤其是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发达”,所以文明不断对外推行,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是如此“推行”。取代了传统农业社会的封建阶级文化模式之后,现代工业社会的资产阶级文化模式在不断构建文化的“世界历史”,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创造出一个文化世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支配其他民族国家的世界历史,必将造成民族国家在文化心理上的冲突。在马克思的时代,资产阶级文化的“世界历史”尚不显著,而主要是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的世界历史,但也正是经济和政治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最终造成了马克思之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的“世界历史”,如后殖民主义理论就是在这种“世界历史”——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文化图景中,通过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来表达民族国家应对异域性文化、异质性文化模式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的冲突实质反映了既要抵御资本主义文化入侵和破坏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又要利用资本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的现实境遇,从而凸显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矛盾。
(五)文化方向的偏差
从唯物史观来看,所谓文化方向,是指文化模式、文化资源、文化内涵、文化心理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进路。文化方向,反映了文化发展的根本问题:文化是服务于人,还是受制于物,是与物质活动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还是与物质活动相对立的精神活动,是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的精神条件,还是用于思想统治和奴役的精神工具,是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还是违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文化方向的偏差是文化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产生文化危机的重要动因,是文化批判重要的社会文化根源。
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尤其是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主要是一种阶级性的社会精神性存在,即用于统治人的意识形态,从思想文化上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从思想文化上压制无产阶级的反抗和革命。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文化不是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的精神条件,而是用于思想统治和奴役的精神工具。当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晚期资本主义阶段,文化从强制性的思想统治工具演变成渗透性的精神奴役因素,文化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演变成人们进行消费、享受、娱乐的大众化商品,从而使人们在消费主义的异化生存方式中消弭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意识并形成对资本主义的认同意识。文化成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更加精细、更加有效、更加巧妙的精神控制因素,文化以一种发达的工业方式、商品方式、资本方式与人相对立,从根本上扭曲了文化服务于人、背离了文化促进人类解放和自由的发展方向。同时,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冲击下,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强劲地左右着一些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及其发展方向,尤其是强烈地干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发展方向,企图用资本主义文化来取代社会主义文化,企图从文化上改变社会主义。正是文化在资本主义方向上的演变所造成了偏差,背离了文化发展的根本要义,背离了人对文化的真实需要,背离了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道路,从而凸显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