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对立冲突: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

二、文明的对立冲突: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视域中,资产阶级社会因为“发达”,所以“矛盾”,文明的过度发达带来了文明的对立冲突。资产阶级文明不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还引发了尖锐的阶级矛盾。经济上的阶级矛盾必然引起文化上的阶级矛盾,这种文化矛盾是从物质生产过程中延伸出来的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文化斗争,并由此从理论上奠定了批判性分析文化问题的阶级范式。“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分析上引入了‘阶级分析’,这是划时代的知识论突破。”[34]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规律来看,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结构已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并由此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正是资产阶级文明的这种桎梏和矛盾造成了突出的文化问题,激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批判。阶级矛盾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基本依据。

(一)资产阶级的发展造就了阶级矛盾

资产阶级是在封建社会中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发展而来,正是这些利己的工商业者在追求财富的斗争中举起了反封建的革命旗帜,在经济上主张资产阶级私有制、政治上主张资产阶级民主制、文化上主张资产阶级价值观,最终实现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从而在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革命的作用”。在这一革命的历史进程中,“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35]无产阶级也一同发挥了革命的作用。因此,资产阶级由于要反对自己的敌人而尚未引发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然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产阶级通过反对自己的敌人所取得的胜利,使资产阶级成为工业社会的富翁和首领。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却在这一胜利的文明进程中开始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资产阶级文明发展意味着,没有资产阶级的发展,就不会有无产阶级。更确切地说,没有资产阶级的发展,就不会有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就不会出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财富的增长同时就是无产阶级贫困的增长,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胜利中所得到的是新的、更加先进的奴役和压迫。这样一来,阶级矛盾将成为资产阶级文明不可避免的对立和冲突。

(二)从地方性变为全国性的阶级矛盾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伴随着资产阶级对封建阶级的胜利、伴随着资本的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起初,这种阶级矛盾只是地方性的对立和冲突,在局部范围内工人对资本家进行斗争和反抗。工人通过破坏机器、商品等资本形式来反对资本家的剥削,并在这种斗争中逐渐形成阶级意识。事实上,资产阶级社会作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的社会,特别是在城市汇聚了各式各样的资本家及其工厂企业,每一个资本家都在从事同样的经济活动,那就是实现资本的增殖和发展,实质上就是剥削他自己的工人,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被其直接剥削的工人的反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分散在各地方、各工厂、各部门的局部阶级对立和冲突,但这种分散的局部的斗争却又因为资本的发展、工人共同的困境能够有效地联系起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要有了这种联系,就能把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36]随着资产阶级文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阶级关系状况从地方性变为全国性的阶级矛盾,从局部的经济斗争演变成全局的政治斗争。这实质上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中必然出现的“社会革命的时代”。

(三)日益分化为两大阵营的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从地方性变为全国性的阶级矛盾,实际上就是日益分化为两大阵营的阶级矛盾。《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社会日益分化的阶级矛盾做出了明确的判断:“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7]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从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而言,所谓资产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主要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构成并日益分化和对立的现代社会。充斥着阶级矛盾的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成为人们实现自由和解放的社会条件,相反却让人们饱受阶级矛盾的“社会之痛”。面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化和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否认两大阶级之外还有其他阶级、阶层,只是在两大阶级的分化和对立中,其他阶级、阶层——主要是由小工商业者、手工业者、农民所构成的中间阶级,以及社会最下层的消极腐化的流亡无产阶级,也不断被卷入到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之中,要么成为革命的无产阶级的行列,要么成为反对革命的保守势力或被资产阶级收买的反动势力。在资产阶级社会,经济上的两极分化、政治上的两极对立,推动着无产阶级的联合、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