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
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创新绝不是孤立的独作,而是基于特定的外在文化环境所达到的文化再造。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外在文化环境,主要是外来的西方文化。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同样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演变的焦点问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现实进路的重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视域下,在当今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多样化趋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就必须学习和借鉴外来的西方文化。
从文化环境上看,当代中国的文化是在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影响下不断变迁和发展进步。自古以来,中国文化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交融中不断形成和进化从而构成的博大精深的精神体系。到了近代,中国文化更是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对抗中不断嬗变和发展从而展现了批判和革新的精神向度。至今,中国文化又是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交锋中不断再造和进步从而绽放了创新和发展的精神追求。没有外来文化,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成体系,尤其是没有西方文化,就没有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外部条件和重要资源,甚至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发展。“马克思主义本来是一种外来文化,也可以归入‘西用’的范畴。”[50]从这一意义上说,在当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全球化趋势下结合时代条件和面向世界实现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直至近代,中国文化尚未主动自觉地向现代转型,而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被动畸形地开启了向现代转型的发展进路,更是在马克思主义这种源自西方的革命性的先进文化的中国化进程中实现了文化革新和民族复兴的文化转折。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实际上是参照了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文化模式并根据本土文化的实际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来实现的转型,这种转型本身也意味着用西方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新和再造,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并得以焕发新的气象和活力。简言之,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就是现代化意义上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
根据上述研究,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实质上是一个以文化批判为内在维度的接受过程。在这一意义上,文化批判就是学习借鉴,即对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性吸收。所谓学习借鉴,不是不加区别地照搬照抄,而是有所取舍地批判吸收。这是由中国文化的发展逻辑和西方文化的发展特质所共同决定的文化建设过程。一方面,从中国文化的发展逻辑来看,由于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专制政治统治的双重制约以及由此产生的陈腐落后的文化障碍,在诸多方面,中国文化缺乏自觉实现向现代转型的文化资源和动力,因此必须将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尤其是无法源自传统文化而成的现代先进文化,必须从西方文化中“拿过来”并“中国化”,使西方先进文化成为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积极动力。另一方面,从西方文化的发展特质来看,西方文化也有源自传统社会的陈腐落后因素,而且即便是实现了向现代转型的西方文化,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在精神生活上的表现,在意识形态上是资产阶级利益的精神表达,在指导思想、核心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与社会主义文化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就意味着要“对其进行去芜取菁的文化批判和文化选择”。[51]西方文化不能直接地“拿过来”而是要批判地“拿过来”,只有在“拿过来”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地鉴别和选择才能更好地“为我所用”。因此,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实质上就是选择性学习、批判性借鉴,必须批判和抵制西方文化的陈腐落后成分,吸收和运用西方文化的优秀积极因素,还要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生活的实际需要对西方文化的优秀积极因素加以整理和转化,使之以“中国化”的方式融入中国文化的建设以及现代化建设之中,“必须通过创造性转换,把西方现代文化因素内化为本民族文化更新的推动力量,把西方现代文化同本国传统文化整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中国现代文化”。[52]可见,在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进路中,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是以文化批判方式进行吸收和运用并促进中国文化现代化。在这一意义上,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创新,体现了以文化批判为内在推动的文化创新过程,是对西方文化的科学扬弃。在此,同样需要明确的是,在现代化意义上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重要方式是文化批判,实现过程是整理和转化,内在逻辑是选择性学习和批判性借鉴,根本目标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同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传承一样,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首先需要明确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本质上的区别。“西方现代文化是西方现代化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理念的反映,其中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权、市场经济、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53]不仅需要明确西方文化中积极和消极内涵的混积,还要明确辨析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成分,只有明确什么是积极因素、什么是消极成分才能做到批判性吸收西方文化。积极因素与消极成分之间的根本区别,也不能单从西方文化本身来厘定,而是从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为我所用”上来厘定。这意味着,西方文化中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协调的内容是积极因素,反之,有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违背的内容是消极成分。对于西方文化,我国文化建设要吸收的积极因素,主要是代表现代化意义的内容。就其实质特征而言,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主要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造诣以及契约精神、效率意识等。当然,即便是积极因素,尤其是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内容,也不可直接“为我所用”,必须辨别其实质,取舍其内涵,改造其精神,这才是我们中国文化发展所应坚持的“洋为中用”。同时,在文化建设中要抵制的消极因素,主要是具有腐朽性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价值,就是要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中坚决反对和抵制消极成分。只有这样,才能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积极的文化资源,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营造积极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