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判的主体
“文化批判的主体是文化批判内在机制的核心内容,是文化批判得以实施及其功能得以实现的主体力量。从社会角色及其作用的差异性来看,政治领袖、知识分子、人民大众共同构成了文化批判的主体。”[28]在这一意义上说,文化批判是政治领袖、知识分子、人民大众在各自的现实境遇中对社会文化问题进行反思和评判的社会精神活动。
(一)政治领袖是一个政党、国家的领导者,担当着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政治领袖的地位和使命,决定了这一主体是文化批判总体任务的主要发起者和引领者。政治领袖从国家民族的大局上甚至人类未来的前程上对文化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和积极应对,尤其是对文化模式的型变、文化资源的匮乏、文化内涵的混积、文化心理的冲突、文化方向的偏差所构成的文化矛盾做出战略性的论述和判断,并力求通过国家层面上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实践来应对文化矛盾,实现文化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革命的领导者,担当着批判旧世界和发现新世界的历史使命,就是政治领袖意义上的文化批判主体,坚持共产主义革命的立场,提出了意识形态批判意义上的文化理论,用革命的理论来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主张不仅要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生产状况,也要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社会的精神活动状况,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旧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革命性的文化批判,并力求通过革命性的文化批判来实现人的文化解放和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同样,列宁作为苏俄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者,担负着改变俄国旧社会和建设俄国新社会的历史使命,就是政治领袖意义上的文化批判主体,坚持共产主义的革命立场,提出了基于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文化批判观点,用革命的理论来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主张不仅要在俄国进行文化革命,更要在俄国进行文化建设,使俄国摆脱文化落后的困境。
(二)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群体的代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担当着知识传播和精神生产的社会责任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常常表现为必须有一个批判与否定的对象,通过否定来确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因为知识分子阶层的区别性标志就是其批判精神与批判话语。”[29]在这一意义上,知识分子是文化批判基本内容的主要研究者和运用者。知识分子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规律以及现实状况的认识中对文化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解答,尤其是对文化模式的型变、文化资源的匮乏、文化内涵的混积、文化心理的冲突、文化方向的偏差所构成的文化矛盾具有强烈敏感性和持久关注度,并力求通过自身的知识理论以及文化实践来对应对文化矛盾,推动文化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唯物史观的创立者,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者,具有变革现存世界、实现人类解放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就是知识分子意义上的文化批判主体。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并非一般意义上从事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的知识分子,而是以科学的世界观为理论武器,领导无产阶级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知识分子。马克思恩格斯以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姿态展现出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文化批判。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者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布洛赫也是知识分子意义上的文化批判主体。此外,还有一种与马克思恩格斯等共产党人相区别的知识分子,如远离了革命性的批判方式却又发起了理论性的文化批判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知识分子意义上的文化批判主体,而且是典型的纯粹文化批判意义上的文化批判主体。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列斐伏尔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资本主义的后工业社会进行了多维度、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并揭示出其中的社会矛盾和人的生存困境,由此构建和阐发了一系列旨在以文化批判的方式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学说,表达了对现代人生存方式的强烈关注和实现现代人自由解放的美好憧憬。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这样一种文化批判的方式担负起了西方知识分子企图改变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责任。
(三)人民大众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创造者,担当着提供文化素材和创造精神财富的历史重任
人民大众最直接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也特别受到政治领袖、知识分子文化观念的影响。这决定了人民大众是文化批判具体过程的主要感应者和参与者,而且人民大众是政治领袖、知识分子克服文化矛盾、实现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源泉。人民大众主要从日常生活的需要、个体利益的追求以及共同理想的向往中对文化问题进行表达和回应。从唯物史观来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所制约的整个社会的精神状况,实质上就是人民大众的精神活动状况。相对于政治领袖、知识分子而言,人民大众对文化模式的型变、文化资源的匮乏、文化内涵的混积、文化心理的冲突、文化方向的偏差所构成的文化矛盾及其对整个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形成切身经历和直接体会,并力求通过日常生活的调适来对应对文化矛盾及其造成的影响,力求通过个体利益的诉求来引起政治领袖(国家)的重视、知识分子(代表)的关注。与此同时,政治领袖、知识分子又通过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来了解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矛盾,从而能够制定文化政策、建构文化理论来分析和克服文化矛盾以及指导和引领人民大众,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从而更好地反映和满足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需要。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来说,批判旧世界和建设新世界,实质上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大众的革命行动,要改变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状况,批判的主体归根到底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30]在资产阶级社会,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遭受着来自统治阶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支配,无产阶级“异化”“匮乏”“不自由”的生存方式使其能切身经历和直接体会到源自整个旧社会的阶级冲突和文化矛盾,从而不断激发起反对现存世界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任务就是用革命的理论——唯物史观来教育和武装无产阶级,使其按照革命的理论而不只是表达批判的意识来改变现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任务就是用革命意义上的“批判的武器”掌握人民大众从而在人民大众的革命实践中使精神性的“批判的武器”转变为物质性的“武器的批判”。因此,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意义上的文化批判,是带领人民群众并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来变革旧社会的物质基础从而进一步变革旧社会的精神文化的实践。同样,列宁主义关于苏俄革命中文化革命理论——对广大民众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和批判旧社会意识形态、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都十分突出人民大众在思想文化层面上进行批判和革命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作为文化批判的主体,是改变整个社会精神状况的深厚基础和根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