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思潮的应对掌控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这实际上反映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在当代中国,透过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不难发现当代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文化三种主要类型的文化相并存。”[54]在中国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意义上,这种文化基本格局实际上体现了同一文化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者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导下的文化格局。根据前述所论,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不是独自存在的精神形态,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得到改造和利用,以批判性传承、批判性吸收的方式被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之中,我们继承发展的传统文化、学习借鉴的西方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机构成,是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资源和动力。
当然,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在以批判性传承、批判性吸收的方式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实际上不是直接地自行顺应的融合过程,而是经历了磨合整合的融合过程。这意味着,从基本格局上看,作为当代中国文化重要内容的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有机构成是一个有着碰撞冲突的融合过程,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文化特征。就此而言,“当代中国文化早已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四种文化交互融合、碰撞、冲突的矛盾体,这一矛盾体由古代传统文化、现代革命文化、外来文化、新生文化四大板块构成”[55]。在社会主义文化主导下各种文化不断磨合整合的融合过程中,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中,以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为核心问题的文化思潮强烈地影响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种文化思潮,主要来说,一是“全盘西化”,一是“复古主义”。要应对这两种典型的文化思潮,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来分析和批判,揭露其实质,抵制其危害,掌控其趋势。[56]
“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早已有之,以极端化的方式来看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尊奉西方文化、否定传统文化的西化论。至今,文化意义上的西化论还进一步引申出文明意义上的西化论,把政治、经济也置入“全盘西化”的范畴,主张用“西方模式”代替“中国道路”并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对此,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来看,历史上甚至当下出现的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鼓吹“全盘西化”,实为无稽之谈。实际上,对于“全盘西化”而言,即便要全盘接受异国他乡之文化,也必须要有一个接受文化之底盘,而这个底盘就是本土的传统文化。即便是“全盘西化”,也是被西化后的传统文化。即便是被西化后的传统文化,也不完全是西方文化优势之所为,也却是传统文化包容之所受。因此,没有纯粹的“全盘西化”。所谓“全盘西化”是一个文化悖论,完全不切实际,必须坚决批判和反对“全盘西化”、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立场,须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我们在反对文化上的“西化论”的同时,还必须抵制一切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
“复古主义”的文化思潮亦早已有之,以极端化的方式来看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实质上一种尊奉传统文化、否定外来文化的保守论。“文化复古的立足点是古,是今不如古。”[57]对此,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来看,历史上甚至当下出现的全盘拒绝西方文化的守旧封闭主义、鼓吹“复古主义”,也是无稽之谈。实际上,对于“复古主义”而言,近代中国惨痛的历史境遇、近代中国严峻的文化矛盾,已经用屈辱和流血的方式证明单靠传统文化、仅凭“尊孔读经”、恪守“圣贤之说”是无法改变自身落后挨打的命运的。再者,从过去“世界历史”的文明扩张到当今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强劲趋势下,“复古主义”岂可独“古”之道,复古视为一厢情愿。最重要的是,传统文化要焕发新活力、增进影响力,要通过文化复兴来实现民族复兴,绝不能在自身的范畴内实现,而必须从外部的文化中吸收。况且,中国文化从来不是在自我封闭、自我倒退中自成体系,中国文化的发展少不了文化上的“西用”。“中国的文化从来就有吸收其他文化的特点,但完全不影响中国文化本身是一种独立起源、独立发展、有独立发展轨道的文化。”[58]从实际出发,传统文化必须发挥包容性的文化特征来海纳作为现代性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之百川,尤其是传统文化难以自成的现代文化因素必须从西方文化中吸收和运用。最后,“复古主义”的文化思潮自然还会在拒绝外来文化的立场上进一步引申出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倾向。“某些文化保守主义者提倡的以对抗马克思主义为目的、以抵制西方文明优秀成果为旨归的‘尊孔读经’,也是我们不能赞同的。”[59]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意义,就是要正确评判文化思潮,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坚决反对“全盘西化”和“复古主义”的文化立场,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批判性下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和学习借鉴西方文化。“主张回归传统经典,挖掘传统文化现代因素的新儒家思潮切中了在现代化道路中保存并释放传统内在价值的时代诉求,而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所倡导的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如自由、平等、民主、法制、人权等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60]
此外,在“全盘西化”和“复古主义”两大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加之全球化的趋势和现代生活的变迁,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密切关联的一些社会思潮也在滋长和登台。“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思潮的出场视域来看,我国社会文化思潮的演进大致上历经了四个主要阶段,其一以贯之的变化特点是与改革开放形似的‘改版释放’。社会文化思潮的演进逻辑在于改革开放是其演进的实践基础,思想解放是其演进的精神实质,文化批判是其演进的矛盾体现。”[61]这些社会文化思潮,实际上是中西文化问题的具体表现,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挑战,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和利益诉求,企图制约我国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的进程。“总的来说,在当代中国出场的众多社会思潮中,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和大陆新儒家思潮是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潮。”[62]这些形态各异的社会思潮,一方面,从各自的立场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问题进行成因剖析并提出理论主张,从一个侧面表达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这些理论主张本身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甚至其指导思想有悖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也从一定程度构成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现实挑战。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来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反对“全盘西化”和“复古主义”两大文化思潮,自觉地对当代社会思潮进行分析批判,掌控其演变趋势,化解其矛盾影响,透过其问题意识来深化对中国国情的把握,应对其现实挑战来展现对中国道路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