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文化概念的深层意义

四、实践论文化概念的深层意义

马克思提出“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53]。在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的意义上,这里表达了更深刻的含义:在实践中批判旧世界和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对文化根本内涵的分析和把握、对文化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并非是在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实证性描述中所作的发挥,也不是在对社会文化理论进行抽象性解释中所作的概述,而是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进行规律性研究中所作的运思,实质上是在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对处于一定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及其矛盾运动中的精神文化问题所进行的实践性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这种文化理解和思考本身就是源自唯物史观——“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所关注、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包含和展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以实践为出发点范畴解答人与世界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唯物主义世界观’,一种内含着‘否定性的辩证法’的‘真正批判的世界观’。”[54]在唯物史观的统摄和观照下,马克思恩格斯既从实际出发考察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研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状况,也从否定性、超越性维度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也就是说,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社会现实与历史进程所呈现的是一幅由人的实践所展开的批判性的世界图景,对于文化问题而言亦是如此,文化正是这幅世界图景中的重要基色。

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域和世界图景来看,文化的根本属性和核心要义是人化和化人的统一,从根本上表征了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存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属人世界的历史进程。实践构成了人化和化人相统一的社会基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实践构成了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存方式的根本内容,构成了人改造自然世界和创造属人世界的历史进程的根本动力。实践成为人“化”外物和人“化”自身的一种革命性的现实力量。这种革命性的现实力量,在客体层面上体现了自然世界的变革,在实践的介入和改造下逐渐脱离了原初的、纯粹的自然规定性;在主体层面上体现了属人世界的变革,这一意义上的变革首先体现了属人世界对自然世界的超越、文化世界对所处世界的超越,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现实规定性重构了所处世界的自然规定性,在自然规定性的基础上不断塑造人的现实规定性,历史的进程实质上就是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人化”的过程——化所处世界单一的纯粹自然规定性为属人世界的现实规定性与自然规定性的统一。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55]人们的实践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在自然世界中“变”出人的社会、人的生存方式以及人的各方面的丰富性。人就是在改变和超越自然状况的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对自然状况的“改变”和“超越”实质上体现了人对自身及其所处世界的一种否定性、超越性的现实指向和能动改造。“实践不断地改造、创造着现存世界,同时又不断地改造、创造着人本身。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当然体现着人的内在尺度以及对现存世界的批判性,包含着人的自我发展在其中。”[56]就此而言,实践的力量是一种批判的力量,是人改变世界的力量——批判性地看待所处世界并实践性地加以改变,对纯粹自然的否定并使之趋向属人世界的变革。

首先,实践作为批判性的现实力量,集中体现在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实践,即人通过劳动对所处世界进行改造,从而创造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57]正是作为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人化和化人相统一的内在机理和现实基础。人化和化人的最现实的体现就在于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实践。物质生活的生产实践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根本内容,创造出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存方式以及整个属人世界的现实条件和基础,只有生产实践才能维系和延续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在自然世界中“变”出人的社会、人的生存方式以及人的各方面的丰富性。人通过物质生活的生产实践能够在改变和超越自然状况的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实践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现实力量,就在于以生产实践的具体形式对自然世界和改变和超越,以及对属人世界的创造和构建,这是实践带来的“第一次超越”。在此可以进一步发现,实践的批判性力量的最基本的现实源泉就在于物质生活的生产实践,生产实践就是对自然的原初状态的否定以及由此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肯定,是对人自身及所处世界的一种否定性、超越性的现实指向和能动改造。就此而言,物质生活的生产实践是一种批判力量。

其次,实践作为批判性的现实力量,更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况乃至对其所处世界、社会形态、历史阶段的超越,对人化和化人相统一的推进和发展——“第二次超越”,亦即在对自然世界原初状态的超越基础上对属人世界既成状态的再次超越。人的实践不仅使自然向社会转化,还使人的实践及其产生的社会向新的形态进化。也就是说,实践是发展的实践,实践发展的动力就是源自实践本身,首先源自人对所处世界进行改造的生产实践活动。正是实践的发展、人的生产实践对所处世界的持续改造,以及在这种持续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对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使得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力、范围和内容得以不断加强、拓展和深化。“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58]因此,作为批判性的现实力量,实践就是带来人的新需要及满足这些新需要的历史活动和基本动力,这种动力推动着人不断改变和超越原有的生产实践和生存方式,亦即不断创造和构建新的实践形态,形成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的生产相统一的社会生产,以及由此形成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一方面,物质生产的发展奠定了精神生产的基础,物质生活和生产实践决定了精神生活和生产活动。“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59]精神生产标志着文化的正式诞生,文化是产生于又内在于人类实践和生存方式的社会精神性存在及其过程,体现了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分化,体现了精神生活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不断超越物质生活。另一方面,物质生产的发展满足了人的生产的需要,推动着人的生命世代延续的历史进程。“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60]正是人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成了对属人世界既成状态得以再次超越的现实动力和基础,体现了人对自身及其所处的属人世界、生活世界的一种否定性、超越性的现实指向和能动改造,是实践的力量在批判性维度上的开显。

最后,实践作为批判性的现实力量,还体现在人的实践所促成的意识以及在意识的作用下对实践的推动。第一,意识是人的实践所创造的社会的产物,人的存在及其实践是意识的社会基础和前提。“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61]人在实践性地改造所处世界并不断维系生命存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自己的意识,也不断形成了人的意识的世界、主观的世界,从而出现了人的意识与其所赖以存在的物质的世界的分化。在人的实践基础上,原初的纯粹的物质世界不仅产生了人的所处世界(社会),也产生了人的精神世界(意识)。第二,正是人创造了社会的实践,促成了人的意识的真正形成,是对人的原初意识的否定和超越。“意识起初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62]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主体性意识不断超越和取代动物式意识,人由此形成了真正的能动意识。这是人通过实践所达到的自我意识和精神世界的一种内在否定和超越,这是实践带来的“第三次超越”。第三,意识作为社会的产物、实践的主体性结果,一经形成又会对社会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与自然世界及其生命形式相比,“人则是有思想、有理性的动物,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意志和要求得到改造,从而使对象成为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人在劳动中不仅使对象发生形式变化,而且还在对象中实现自己的目的”[63]。人的思想、理性、意识、目的等精神性要素的形成,是文化形成的主体性条件,这些要素本身又内在于人的实践并制约着人的实践。人的实践是有意识地改造现存世界,从而使现存世界朝着人的意识所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因此,人在实践基础上创造的现存世界,既是一个物质的社会,也是一个文化的社会。同时,人的创造社会的实践,既是物质的实践,也是文化的实践。在这一意义上对文化的理解导出了实践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产生于又内在于人类实践和生存方式的社会精神性存在及其过程。作为社会精神性存在的文化,是以思想、理性、意识、目的等具体形式展现人对属人世界和自然世界的日益自觉的认识,特别是人的实践活动和生存方式遭遇重大变迁甚至危机之际,更是激发了人在思想和理性上对所处世界的批判性理解,表达了对现存社会的文化批判。在实践论文化概念的意义上,文化批判是人们对产生于又内在于人类实践和生存方式的社会精神性存在及过程的否定性与肯定性、革命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辩证理解和实践取向,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正是这种自觉的认识和批判性理解,成为人致力于超越原有的生产实践和生存方式、不断创造新的实践形态和生存方式的精神基础,人在这种精神基础上推动着人化和化人相统一的历史进程。也就是说,人对自身和世界的变革和改造,也是人的意识、精神对自身的存在和世界的状况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理解在实践中的转化。伴随着人的实践的发展,人的意识和精神也在发展,实践的批判性和超越性决定了意识的批判性和超越性,意识的批判性和超越性又在实践的批判性和超越性中转化为批判性的现实力量,以人的生产实践等形式发挥作用并推动实践的发展。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人达到了对自身所生存的整个世界的改变和超越、达到了对自身所创造的整个社会及其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进步观,认为无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人的社会实践,总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文化作为人们的创造,也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64]在改变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人对文化状况的批判性认识、对文化状况的实践性改变,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表达、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追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质内容和价值导向。

【注释】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孟宪平.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1.

[4]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

[5]高清海.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论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32.

[6]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00.

[7]胡海波,郭凤志.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21.

[8]孙麾,丁立群.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7.

[9]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5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9.

[10]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7.

[11]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2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11.

[12]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1.

[13]安德鲁·埃德加,彼得·赛奇维克.文化理论:关键概念[M].张喜华,祝晶,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75.

[14]Kottak.Cultural Anthropology,McGraw-Hill,1991,p37.

[15]林剑.文化的批判与批判的立场[J].哲学动态,2012(1):9.

[16]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

[17]Terry Eagleton.Culture.Yale University Press,2016,p1.

[18]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1.

[19]巴里·艾伦.知识与文明[M].刘梁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

[20]于连·沃尔夫莱.批评关键词:文学与文化理论[M].陈水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7.

[21]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关于人的文化主体性及其价值实现的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2.

[22]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4:56-57.

[23]单世联.论文化观念与文化生产[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177.

[24]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M].高晓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457.

[25]钱穆.文化学大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4.

[26]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9.

[27]李中元.文化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68.

[28]霍桂桓.文化哲学论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97.

[29]向翔.哲学文化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6.

[30]Louis Dupre.Marx’s Social Critique of Culture,Yale University Press,1983,p17.

[3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3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3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3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27.

[3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7.

[3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8-219.

[3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3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3.

[39]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史来看,对于文化问题,马克思比恩格斯做出了更多思考和论述,实际上就像恩格斯所说“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属于马克思的那样。马克思对文化问题进行了更多的批判性研究。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主要的内容来自马克思的论述和观点。

[4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41]本研究侧重于展现马克思恩格斯属于狭义上的文化观点,并立足于狭义上的文化概念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问题的反思和批判。或者说,本研究的立意首先在于发掘和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对旧世界的思想观念、精神文化、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的基本观点。

[42]胡潇.文化的意识与逻辑——基于唯物史观的解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5.

[43]黄力之,张春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76-77.

[44]孙麾,林剑.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2.

[45]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20.

[46]操奇.文化发展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41.

[4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48]崔平.文化模式批判[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81.

[49]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M].高晓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459.

[50]这里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不是从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角度所作的思考,而是从哲学的角度所作的尝试,严格来说,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文化理解。

[51]参见本人拙文《论文化批判的内在机制——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维度》,《学习论坛》2015年第8期。

[52]陈先达.哲学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00.

[5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54]杨耕.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9.

[5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56]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8-79.

[5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5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5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6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6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6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63]李德顺,孙伟平,赵剑英.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45.

[64]邢媛.文化认同的哲学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