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还依旧诉说。
——果戈理
一座宏伟的建筑就是一座时代的丰碑,一部时代的经典。
瑟瑟的寒风吹打着窗外的树木,耐寒的叶子始终没有抵挡住季节的轮回,纷纷从枝头上落了下来。走在泥泞不堪的狭窄街道上,刺骨的风和着冰凉的细雨让人感觉有些寒气逼人。
阳光在多日阴冷天气之后,拨开云雾露出了笑脸。一缕晨光从东边天际问候了繁忙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工地后,暖暖地射进了窗口。火红的日球跳跃着向上攀升,尽管远处的村落还有些薄雾罩着,田地里附着一层薄薄的白霜,但见日头下的薄雾慢慢散去,白霜化成了水珠。逢场赶集的人们三三两两高声喧哗着走在去小镇的路上……
几个月的日夜奋战,初稿打上了最后一个句号,虽然没有像大作家路遥完成《平凡的世界》书稿那样如释重负将笔甩出窗外,但似乎也觉得事情的一部分而且是主要部分告一段落,疲惫的身躯忽然感觉非常轻松。望着窗外的蓝天和阳光,一夜伏案的我没有多少睡意,于是合上手写平板电脑,站起身来简单地活动了一下身子,洗漱后从宾馆8406房走了出去,打算到街上吃碗面后再回来洗个烫水澡美美地睡上一觉,直到自然醒。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是四川省的世纪工程,是“一带一路”重要的航空枢纽,2021年建成并将投入使用。2025年机场旅客呑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吨、飞机起降量32万架次。
在这座宏伟工程的建设中,那些从全国各地涌来的数万名建设者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忘我与奉献为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夜以继日地忙碌着。
早在2018年下半年,有人告诉我,新机场建设中有很多可写的。比如:建设单位在民工村设置的“夫妻房”、加班夜宵、安全管理人脸识别等等。2019年5月,我便从成都来到了机场建设工地,住进了中国建筑工程集团第八工程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项目部的板房,打算采写几篇短文。
踏入工地,偌大的机场工程的确让人震撼。无数高耸的塔吊屹立在各个项目标段,整个工程现场人声鼎沸、车来人往。昼夜施工的照明灯光将30余平方千米的工地照射得如同白昼。平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工程,更没有机会身临其境,因而,心中除了感慨就是激动,
白天来到工地与施工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攀谈,晚上,找刚认识的施工人员交流,从中了解到不少惊人的数据和感人的故事。这些数据中,无论是工程节点还是工期进度,无论是人工投入还是成本下降,无论是发明创造还是获得的荣誉都凝结着每位建设者的心血与聪慧,而在每一组大数据的背后都有无数与个人、与家人、与工程关联的故事。这些数据和故事对参建单位和个人,或许司空见惯又不觉为奇,但作为局外人和爱好写点短文的我来说,觉得不仅应当歌颂,而且应当为他们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笔墨,哪怕是不完整又比较粗糙的简短文字。
于是乎有了汇集一本小册子的想法。
想法固然简单,当落实在行动上又顿觉困难重重。好在有指挥部和大部分承建单位的支持与配合,所有的想法像工程进度一样不停地向前推进。
在采访北京城建项目经理李鹏、中建八局四标段项目经理林嵩、中建八局航站楼项目经理詹进生等项目经理时,不管他们聊自己的故事还是其他人的故事都深深地感动着我,写作时常常泪眼蒙胧,其中的愧疚与无奈是外人不知的,那种长年在外与工程建设打交道的人,所有的付出与奉献让许多人不得其解,就连我这个在军营干了十二个春秋的人对他们中的许多奉献精神的原动力还没有完全找到答案。
我不是作家,没有作家所具备的专业创作水平,所以,想法和做法及其简单。这么大的工程,这么大的题材,我肯定拿捏不住。写点纪实短文,如大海中几朵小小浪花,让读者从一个侧面去了解这个时代的建设者,尽其可能把他们的名字和故事记录在这本小册子里,算是我的心愿,也算是对建设者们的敬意。
谭天亮
2020年1月于简阳市草池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