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指挥部,有位名叫向以安的书画家,闲暇时常到他的创作室观赏书法和绘画。尽管我是外行,不懂书法也不懂作画,但见名家挥毫弄墨如行云流水般在宣纸上摆弄,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书法家所创作的楷书、隶书、行书和草书,刚毅而遒劲,奔放而严谨,大气而庄重,流畅而细腻。其草书狂而不乱,草而有章,凡而不俗,既有古代大家的朴实与典雅,又具现代名家的新潮与韵味。欣赏他的书法,有种心境开朗,受之未尽,回味无穷,不可多得的感觉。

画家的绘画造诣深厚,功底雄实。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还是家禽猛兽,在他的画笔下如行云流水,似腾云驾雾,不拘一格又自成一派。其画虚实结合,夸张有度,既给人有很强的时代感、现实感和身临其境站立画中的感觉,又给人一种粗犷、朦胧、联想、虚拟的印象。他的画既抽象又写实,抽象中见朦胧,写实中见细腻。画面整洁,结构合理,浓淡适度,远景近景处理无可挑剔。很多人都觉得其作品不仅淡雅悦目,笔墨飘逸,而且近观像油画,远看似工笔。

公务在身的画家,利用节假日深入机场建设工地,捕捉了许多建设者劳作时的情景,这些素材既生动又鲜活,跃然纸上,富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和现场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建设者们的建设风貌。这样的人物肖像画在当今画坛已少有出现,实乃稀世佳作。

2019年6月,在欣赏向以安有关机场建设者的系列画作后,写了篇《天府工匠入画来》的短文,被重庆《夔门网》采用——

向以安,忙中偷闲,挤出时间深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工地,体验生活收集素材。于是乎,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跃然纸上,创作出活生生的美丽画图。

画家介绍:创作建设者人物肖像画,准备在天府国际机场竣工通航时,集中举办一次建设者画展,暂名“工匠之歌”。因为是他们的汗水与泪水为我们筑起“天府神鸟”。为此,应当为他们用画笔颂歌,用画笔点赞。把建设者们的身影用浓墨重彩的形式留在历史的长河里,镌刻在“世纪工程”的丰碑上,是画家的责任和本分。

现在的画家在山水、花鸟泼墨较多,而在人物肖像着墨太少。印象中最为流行的肖像画时期还是四十年前,如罗中立创作的《父亲》,成为当时轰动的旷世佳作,至今记忆犹新。

映入眼帘的肖像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从头到脚的装束,从工种特点到形态动作,从面部表情到工作神态,描画得十分出神;建设者黝黑的脸庞和那苦中有乐的笑容,若不是画家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无法捕捉到这种鲜活、生动的题材的。

笔者在天府国际机场工地上待了一段时间,对画家在画中表现的人物形象与人物特点有所了解,其中,画中的厨师就是北京城建天府机场项目部的厨师长,我是通过画家的肖像画为媒对照认识厨师长的。还有突击队长、女钢筋工等都是我采访过的对象。回想起来又两相对比,几无差异。这样的绘画之功令人惊叹。

展出是画家的初衷,颂扬是画家的目的。画家笔下的肖像完全是一幅幅翻版后建设者的劳动照。特别是在处理人物面部特征时,黝黑的脸上露出雪白的牙齿与聚神的眼睛。脸上、身上、手上被太阳照射后的色彩,用笔墨表现出来,形象逼真又无可挑剔。由此可见,画家的功底非一日之功。

《大妈塔吊工》如现场实录。人物神态、动作、面部表情与施工现场如出一辙。在机场工地,这种大妈、大姐塔吊比比皆是。这是施工单位为了安全起见而有意安排的“夫妻塔吊”。

夜风吹来,窗外繁星点点。画家的画室灯光明亮,又一幅建设者的肖像画在画家的笔下渐渐展现出来……

诗人,也是我的战友周明才看到这篇短文后,在留言中这样写道——

文字是心声,是你在尘世避风的港,是你失意痛苦时安慰的肩。它抒发着你内心最深处的眷恋,它谱写出你美好执着的感动。文字,它是心坎上的一眼清泉,绵绵长长地滋润着原本荒凉干裂的心田。指尖是无声的心语,是无言的爱,是无语的暖!花开在心里,只有自己知道。随着岁月的变迁,沉淀下来的情意暖在心间,定在指尖。喜欢用文字记录指尖里的年华,不想遗失生命中最美的记忆。最美的风景留下一纸行文,字里行间游走着灵动的魂魄。所有美好的瞬间,所有温暖的片段,所有泪光闪烁的感动都会铭记在文字里。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回眸远眺,感觉那一路走来的弥足珍贵。期待画展成功。

书稿完成之后,我请向书法家题写了书名——《神鸟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