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是质量的保证。

面对占地面积12.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72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高度35米的建筑工程,还有大铁、高铁、地铁、换乘中心、飞行站坪等重叠交叉施工的难度,其技术要求可想而知。

总工程师石鹏和技术部经理陈波林带领技术人员到达现场,像久经沙场的老将,胸有成竹,不急不躁,耐心地构想作战方案,决心把完整的可行的战略、战术完善在开工之前。

他们把成千上万张设计图纸和施工图纸拿出来反复进行研讨、比对,并将现场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复杂的施工环境等进行综合性深入探讨,找出疑似设计缺陷和漏洞,即使很小的瑕疵也不放过。技术人员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找出重大图纸问题300余项,缺陷和瑕疵2300百多项。通过组织数次专家论证和与设计院沟通确认,对问题进行了有效修正。但是,T1航站楼的众多异形设计又如何处理?如果沿用过去的技术肯定达不到质量标准。还有多弧形结构测量定位、15米超高支模架、3米厚的双曲面弧形顶板、1200多米长的混凝土浇筑等等都必须要在施工前解决。

为了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技术部借鉴了昆明长水机场、北京大兴机场等航站楼关键技术经验,结合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的设计和施工特点进行深度分析和细致研判。把提出的解决方案逐一筛选,又把最终方案进行反复模拟推演,然后确立备选方案。技术部还对备选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补充方案。时速350千米的高铁从航站楼不减速下穿,而这个区域的顶板厚度不仅远远大于其他顶板,而且为异型渐变双曲弧形顶板,其施工难度国内首例世界少有。在解决这个难题上,技术部知难而上,想了很多方法。最终,决定在架体选择和主龙骨选用上,釆用超厚结构架体和弯曲工字钢主龙骨,并通过BlM技术进行施工前钢筋梱扎顺序摸拟、结构复杂节点摸拟。派技术员到钢结构生产厂家沟通,要求必须按照实际施工图纸的质量、参数预制,并对连接点的焊接提出了具体要求。于是,施工前的又一个问题解决了。为此,技术部门先后攻克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智能化桩基施工技术”“3米厚双曲面弧形顶板施工技术”“地上超长框架薄板结构无缝施工技术”等八道难关,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及时可行的技术保障。

攻克了难关,解决了理论上的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监督把控。技术部从挖第一铲泥土开始就把主要人力和精力放在施工现场,做到有机械和人工作业就必须有技术人员在现场。凡重大节点、高技术难点、复杂工序交叉点等施工过程,技术骨干全部在现场督导。夜间施工,派技术员到现场昼夜值班,来回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项目部“智慧工地”落成后,技术部所有人员认真学习,很快把这一科学化管理手段用在工作上,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技术骨干陈鹏在运用BlM智能系统后,通过BIM技术的三维模型发现了常规二维图纸很多发现不了的技术问题。例如:土建、机电、钢结构、幕墙、行李系统等,通过BlM技术系统,每个专业首先发现自身的图纸问题。然后再两两组合式的把模型放在一起就会出现上千个碰撞。这些碰撞的出现,说明有的技术图纸设计还有不足。在确认后,进行沟通修改。一年来,通过BIM技术解决了数千个碰撞,节省资金上千万元。

陈波林要求部门人员面对困难要知难而上,面对荣誉要勇于争夺。2019年4月,机场项目QC成果在省级层面进行发布,陈波林主动担负起材料整理和现场PPT汇报工作。在其他项目打分不相上下的基础上,他灵机一动,想出了双人一问一答的汇报方式。于是与一名技术员搭档,当晚反复修改演练。第二天汇报时,一问一答风趣幽默的形式别出心裁大放异彩,博得评委的高度赞扬和观众的热烈掌声。三天的汇报结束了,陈波林带领的技术团队获得了600个参赛单位的第七名,同时为天府国际机场建设项目夺得了综合汇报评比第一名,还获得了参加国家级QC成果汇报的资格。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努力,技术部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总结出科研成果工法8项,软件著作授权2项,技术专利6项。“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8项技术攻关和创新,仅图纸设计更改和优化、技术创新,直接创造经济效益6300多万元。

2018年5月30日,设计复杂,施工难度高,工程体量大的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顺利封顶,通过监理部门逐一验收,整个工程的技术指标全部达到和超过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