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成都早已进入收获的季节。

天公不作美,一会儿下着雨,一会儿吹着风,一会儿火辣辣的太阳掀起股股热浪,如高原般变化无常的气候戏弄着奔忙的人们。

担任项目经理的詹进生,带领总工程师石鹏和主要部门的骨干人员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认真研究他在来前熬夜整理出来的“八心合一”的具体内容,向团队每个成员征求意见。他的意思十分明确,一旦定下来,整个管理团队必须按照“八心合一”的要求去执行。精心策划是“八心合一”的核心,只有实实在在牢牢把握,才能顺利拿下这场具有里程碑的“建造战”。

三十四岁的年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国家一级建造师,大大小小的工程已经干了不少的詹进生,从他受领任务的那刻起就明白,承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的责任重大,在战略和战术上一定要高度重视,不打无准备之仗。

住进工棚的第一天,詹进生召集所有“前战”人员开了一个简短的动员会。要求参会人员对号入座,把自己岗位上所分担的工作,对照图纸,对照场地,还有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和人为因素等,从中找准问题,寻求答案,并及时调整和修改。只有正确的策划和布局才会有正确的过程和结果。“工友村”的设计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还需要增添哪些设施和配置哪些功能,只要我们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不难发现。航站楼的施工图有无遗漏和不足,要反复比对,反复査看,一定要把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记住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

雨停了,詹进生带领“前战”人员穿上筒靴走出工棚,踏上还浸泡在雨水中的泥土向拟建的“工友村”走去。这是一个占地3万多平方米,容纳3000多名施工人员吃住行的村子,而且集学习、生活、娱乐等设施于一体。尽管是临时建筑,其安全性、舒适性、生活的方便性等都要认真策划,不能马虎。他指挥大家摊开临建方案图,实地察看。把方案图上的两个大食堂、28栋一楼一底板房以及篮球场、洗衣房、晾衣棚,甚至中央空调主机位置等查看对照,对不合理的设计摆放在图纸上进行标注,然后回工棚讨论修改并最终定稿。

第二天,空中仍然飘着毛毛细雨。詹进生与总工程师石鹏商量,决定吃过早饭后,带上所有人员和图纸到T1航站楼的施工位置现场观察,把工段划分、物料进出、前后工序的配合、一二三四层交叉施工的科学推进、76个塔吊的安装点确定、员工进出和施工中的安全保障等必须达到可行、可用、可控的施工要求。

风在吹,雨在下。大家在风雨中的空地上沟通交流,在泥水中奔波。像这样的现场办公已经反复进行了很多次,使一些问题突显出来,但这些问题还必须得到进一步的确诊。詹进生请来中建八局西南公司总工程师徐玉飞、中建八局专家(本项目顾问)叶家邦一起来到拟建现场,针对问题集体“会诊”。对一些自己可以更改调整的方案或图纸及时进行修正,对不能随意更改的图纸请设计单位和甲方一同研究讨论,在确认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并重新绘制新的设计图纸和施工图纸。

T1航站楼有时速350千米的高铁下穿,还有地铁、换乘中心、飞行区站坪、APM等工程交叉影响。如何在这样复杂的条件下保质保量的施工又成了难题。詹进生一边与设计院沟通,尽快出具图纸。一边组织运用BlM技术进行图纸建摸、施工方案模拟、管线综合等工作。在反复探究和讨论后,决定釆用高耐久混凝土、跳仓法、智能化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与施工等29项新技术用于施工过程,并起草操作方案。针对地质条件复杂、交叉施工等技术难点,制订了139个专项施工方案,举行了12次专家论证会,为开工后的工程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000多米长的施工硬化路修好了,3万多平方米的项目办公区、6万多平方米的“工友村”完成了。诸如建设“智慧工地”等加强科学化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已经在詹进生的脑海里开始萌发。

2017年9月29日,多日阴雨连绵的天空,久违的太阳露出了笑脸。T1航站楼的空旷工地上塔吊高耸,作业机械整齐排列整装待发。鲜花簇拥,彩旗飘扬,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友们摇摇欲试,等待开工的号令。站在开工仪式主席台上的詹进生,面对一同“前战”且没日没夜远到的工友,心潮起伏又百感交集。他把一切藏在心底,继续寻思着,寻思着下一步的策划和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