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传播研究(第九辑)》简介
《华中传播研究(第九辑)》这本书是由.《华中传播研究》编委会编创作的,《华中传播研究(第九辑)》共有181章节
1
《华中传播研究》(第九辑)编委会
顾 问(按姓氏笔画顺序): [澳]大卫·马歇尔 方 卿 王灿发 朱春阳 [美]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斯 肖东发 陈昌凤 范以锦 张 昆 张志...
2
目录
目 录 《华中传播研究》(第九辑)编委会 传播研究 大学校园广播的“声音景观”建构——以“华广之声”为研究对象 一、“声音景观”概念及其分析框架 二、大学校园广...
3
传播研究
...
4
大学校园广播的“声音景观”建构——以“华广之声”为研究对象
黄月琴 杜婧君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内容摘要: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期,广播这一传统媒体凭借其声音符号的感官特征、伴随性收听的信...
5
一、“声音景观”概念及其分析框架
已有的研究对大学校园广播着力不多,并且多泛泛谈论功能作用,缺乏对校园广播的传播影响进行深层的意义建构与分析。在现有的与广播媒介相关的研究中,则有相当一部分对广播...
6
二、大学校园广播个案描述:“华广之声”
...
7
(一)节目构成及栏目规划
华中师范大学广播台(以下简称“华广之声”)成立于20 世纪50 年代,现已发展成为湖北高校中较为知名的校园广播,节目类型丰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其内容主...
8
(二)收听情况及听觉想象偏好
通过初步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学生对校园广播所播报的内容、主持人的声音等都比较满意;大多数人并不会刻意关注广播所传播的文化内容,只是随听随记;听众不会完整收...
9
三、声音符号与情感:记忆与身份认同
传播过程分为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解读)。符号的生产过程属于编码过程,流通与解读就是意义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取决于消费者的解码过程,解码活动是观众文化与生产者...
10
(一)声音符号与情感记忆
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曾把广播比喻为“部落鼓”,指出,收音机的阈下深处蕴含着部落号角和悠远鼓声那种响亮的回声。那是广播这种传播媒介的性质本身的固有特征,它有力量将心...
11
(二)声音联想与身份意识
本研究曾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开放式话题:“谈到校园广播想起的三个关键词”。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回答进行词频分析,做出词云图,如图1。 图1 词频分析图 研究发现,“...
12
四、边界与节奏:听觉空间与传播仪式的生成
...
13
(一)物理/声音边界与听觉空间
校园广播的声音作为可以扩散在校园内各个角落的听觉符号,在无形之中便划定了校园的“声音传播边界”,即广播可以被听到的地方自然而然地成为“听觉上的校园空间”。这种边...
14
(二)传播仪式的生成与穿插
学者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提出“媒介仪式”的观点,他认为“传播”一词与“分享”“参与”“联合”“团体”以及拥有共同信仰有关。[11]这一定义反映...
15
五、“声音景观”形塑与意义关联
空间塑造这一概念是将听觉符号综合化以及环境化后的产物,包含着听觉符号的生产和物理边界的限制。在空间中有各种声音符号,既有校园广播中传递出的主播的声音,还有在广播...
16
六、结论与讨论
大学校园广播在校园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在校园内输出声音符号,构建起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在场、有边界的听觉空间,也形成一个人与环境互动的意义空间。听觉...
17
对话、狂欢与撒播:跨国春晚的传播伦理研究
刘文军 宋 泉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内容摘要:作为跨文化传播实践,南宁电视台跨国春晚遵循道德律令,但其在前期筹备、中期制作和后期播出三个阶...
18
一、对话:跨国春晚筹备中的伦理实践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在《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一书中区分了两种传播观念:苏格拉底践行的“对话观”和耶稣所信奉的“撒播观”。他认为,对话是传授双方紧密的配对,...
19
二、狂欢:跨国春晚制作中的伦理实践
跨国春晚的伦理实践不仅在筹备环节中存在,也存在于制作过程中,但筹备环节通过对话所展现的伦理精神在制作过程中交由狂欢来延续。 虽然跨国春晚不同于巴赫金所考察的罗马...
20
三、撒播:跨国春晚播出中的伦理实践
“撒播”在彼得斯的论述中是和“对话”相对的概念,彼得斯指出,在《斐德罗篇》中,苏格拉底偏爱对话;而在对观福音书中,耶稣则喜爱撒播。自古以来,各种道德学说一直都在...
21
结语
传播伦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如何对待他者的伦理规范,传播伦理指导自我和他者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在后者中形成。自我和他者之间的交流并不是一瞬间的烟火,而是一个拥有过程的...
22
影视研究
...
23
《七月与安生》:非典型的青春孤独与荒诞
胡 璇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内容摘要:根据庆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七月与安生》着力表现了七月与安生两个人物之间至死不渝的友情...
24
一、镜像:人物的存在方式
拉康镜像理论的核心是自我在他者中生存。主体只有通过镜像阶段,将自己还原到外部世界的他人之间,才能在他人的认同下成为自我,“我”不完全是自我的产物,更大程度上是“...
25
(一)“凝视彼此”的身体镜像
七月与安生在13 岁那年相遇,她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沐浴,一起睡觉。影片中不止一次出现了两人一起沐浴的镜头。画面运用对称的结构,镜头下两个女孩相互对视,在...
26
(二)“变成彼此”的生存镜像
“我真希望能像她那样。”影片中,七月不止一次地这样对自己说。七月想变成安生,安生想变成七月。安生羡慕七月的安稳,七月又羡慕安生的自由。 七月在自己平淡又顺理成章...
27
(三)“合二为一”的生命镜像
尽管,七月与安生都过上了自己想要的,像对方那样的生活,然而,七月死了,在27 岁那年。这时,影片的结尾处直接呈现了“镜子”的意象,镜头对准了一面镜子,镜子中映射...
28
二、宿命:命运的回环叙事
在艺术作品中,人生往往是一个圆形运动,存在就是一种循环。生命就是在这种循环往复中无穷无尽,轮回或宿命是一种神话回环叙事的原型,也是传统社会中某种集体无意识的隐喻...
29
(一)安生的轮回:从流浪到回归
暗淡的童年生活和得不到温暖的家庭生活,使得安生从小被孤独和寂寞包围。有一天安生又喜欢上七月的男朋友家明,但在七月和家明之间,安生显然无从选择,既不能违背自我意志...
30
(二)家明的轮回:从逃离到“被逃离”
当七月第一次将男友家明带到安生工作的酒吧,当他见到“散发诡异芳香浓郁植物”一般的安生时,家明的爱情变得犹豫起来。他既喜欢静淑隐忍的七月,又放不下狂放孤独的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