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非典型的青春孤独与荒诞

《七月与安生》:非典型的青春孤独与荒诞

胡 璇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内容摘要:根据庆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七月与安生》着力表现了七月与安生两个人物之间至死不渝的友情,在刻画女性复杂微妙关系的同时又缠绕着温暖而绝望的爱情。电影以镜像化的手段呈现人物的存在方式,以圆形化叙事探讨生命的轮回和宿命,以多重交错的结构彰显人之存在的荒诞与虚无,生命、爱和死亡在不同时空互为参照,互有隐喻,揭示当代女性作为社会存在的强烈孤独感和荒诞感。

关键词:女性 镜像 宿命 荒诞

电影《七月与安生》根据庆山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马思纯和周冬雨双双凭借《七月与安生》斩获第53 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在第36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公布的入围名单中,《七月与安生》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等12 项提名,成为这一届金像奖获得提名最多的影片。诚然,一部电影的真正价值或许和这些奖项并无直接关联,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票房不高、关注度不高但却获得奖项及提名较多的“小众”影片。这些奖项让原本寂寞的《七月与安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这看似是一部典型的青春片,可以贴上诸如三角恋、怀孕等青春片恶俗的标签,但令人惊喜的是,影片里还有与典型青春片不一样的少女成长史,有丰富的人生层次。自由与束缚、漂泊与安稳、生存与宿命,《七月与安生》带给我们的不止于青春,更在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

《七月与安生》从小说到电影,整整跨越了一个时代。小说在20 世纪90 年代以一个熟悉的三角恋故事,表征了那个时代都市女性强烈的流浪意识,以及年轻一代在本我、自我、超我中的挣扎与迷茫。而电影在跨越一个时代之后,着力表现了七月与安生之间“我恨你,但我只有你”的至死不渝的友情,在刻画女性之间复杂微妙关系的同时,又缠绕着温暖而绝望的爱情,生命、爱和死亡在不同时空互为参照、互有隐喻,揭示当代女性作为社会存在的强烈宿命感、孤独感和荒诞感等生存状态。电影《七月与安生》的成功,也是编剧进行再创作的成功。

整部电影颇有点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叙事风格,在娓娓道来的铺陈与突如其来的反转中,在力所不及的对抗和轻描淡写的生死中,慢慢地嘲讽命运的残酷。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七月与安生互为镜像式存在,双方都在彼此的身体、生活和生命中看到了自己的一种确定性追求,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与未来,双方都通过彼此来确定自己的选择与存在。每个安生都成了七月,而每个七月都是曾经的安生。这种镜像式呈现也是电影通过画面运动和影像美学能够实现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