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诸“V”的主要特点
1.以文化层次较高、社会资本优越的男性为主
在地区分布上,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是金V、大V、中V 的主要群集地;性别分布上,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占81.4%,男性掌握着微博平台的话语权;年龄构成上,“90 后”“80 后”“70 后”占比分别为7.3%、42.3%、29.6%,总体上看青壮年群体是微博意见领袖的主力军。[1]金V、大V、中V 大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活动能力,对自我职业的描述以娱乐明星、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媒体人员等为主。
各类金V、大V、中V 中,娱乐圈人士在粉丝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在引导热点事件的舆论走向上影响力不及专业型人士。专业型人士是意见领袖的中流砥柱,代表了社交平台“公共知识分子”的声音。他们不但有技术专长和知识素养,而且往往与媒体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拥有优越的社会资本和话语权。此外,主流传统媒体开通的实名认证官方微博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也有着相当大的舆论影响力。
2013 年网络治理之后,“公共知识分子”基本偃旗息鼓,微博发帖量整体下降,但随后以网络营销号、机构认证号以及公务员、律师、学者、作家为代表的中V 势力逐渐崛起,成为微博意见领袖中的重要成员。
2.活跃度高且关注公共事务
拥有大量粉丝的金V、大V、中V 在微博上非常活跃,公共话题参与度高,微博原创率也很高,其关注焦点基本趋同,主要集中于国计民生领域的重大事件、国家各类政策的重大变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以及影响较大的突发性公共事件等。在公共事件的舆论发酵中从来不乏各类意见领袖的身影:“@章子怡”为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发声,“@乡村教师马云”就“996”工作制两次发表意见,“周立波”为巴黎圣母院着火惋惜……2018年,微博大V 每月原创产量高达650 万条[2],是当之无愧的传播“活跃分子”。
3.往往与传统媒体形成舆论合力,共同设置议程
在热点事件的传播中,微博诸“V”与传统媒体之间会通过互动形成舆论合力:一方面,他们聚焦传统媒体报道中的敏感点,为公众重新设置议题及议程,尤其是在一些敏感事件的报道中,传统媒体碍于自身定位往往“点到即止”,而微博大V 们常常言辞犀利、见解独到,致力于探求“深层次”的问题,在微博上开启二次议题设置,推动事件发展,影响事件走向;另一方面,微博诸“V”的态度和言论又常常成为传统媒体跟踪报道的重要内容。二者优势互补,协力为受众设置议程、提供信息、引导舆论。
4.主要进行圈群互动,与一般用户之间仅为弱交互关系
米尔斯指出社会的权力结构既不是完全公平的,也不是完全被一小群人垄断,而是一种由权力精英统治的情况,权力精英们通过建立紧密的联盟,以维持在现有的社会地位。[3]微博意见领袖的交往方式与米尔斯所言权力精英的交往方式极其相似。金V、大V、中V 之间群体关联性强,倾向于关注并与少量圈内公众人物互动,与一般的微博用户之间仅为弱交互、单向度的先行传播关系。换言之,圈群化是微博意见领袖的交往特征。在“杜嘉班纳(DG)辱华事件”中,微博涌现出“@李冰冰”“@陈学冬”“@共青团中央”等众多意见领袖,他们之间信息互启,情绪互相激荡,使事件获得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