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献回顾

二、文献回顾

清华大学彭兰教授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自拍是个体自我意识增强的体现,人们开始试图挣脱外在的摆布,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存在方式,同时以昭示在某种现实空间中自己的身体“在场”,来彰显其存在感。[2]

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催化下,女性开始自拍,每个女性都可以将自己当作自己的模特,发现自己、包装自己、传播自己。个体在社交网站上发布自拍照就是其进行线上自我形象塑造的一种具体形式,[3]所以自拍行为也与选择性收集自己的照片进行自我宣传有关,人们通过自拍展示出来的往往都是自己积极的、理想的一面。自我呈现理论(Presentation of Self)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纪3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提出的“符号互动论”。

马斯洛(Maslow)1943 年在《人类动机的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4]即人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就会有更高一级的需求。追求美是女性的永恒话题,现代女性社会地位较以往提高了,经济上也更加独立,她们比之前更懂得享受生活,追求更高等级的需求。正是因为这种固有的性质,有研究发现,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自拍与自恋情结有关 (FoxRooney,2015;Sorokowski 等,2015;Weiser,2015)。

人们使用社交网站多是为了维持现有的人际关系和扩展新的人际关系,并有选择性地使用隐私设置来控制自己在社交网络关系中的自我呈现。[5]人们通常会倾向于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照片进行呈现,这些照片是他们心目中自己的理想形象。在此过程中,人们还会使用一些图像美化策略对照片加以调整和修饰,增加照片的吸引力来进行理想化自我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