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自拍最早源于画家的“自画像”。“自拍”作为一种摄影行为,最早出现在1839 年,美国摄影师Robert Cornelius 将相机的镜头反对自己进行拍摄,创作出了摄影史上第一张自拍照。而“自拍”(Selfie)一词则在1984 年出现,指照相机自带的一种功能。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自拍”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自拍的内容经后期图像编辑软件处理后可以上传至网络,也可以仅为个人保存。2013 年和2014 年,《牛津词典》和《韦氏词典》分别将“selfie”(自拍)收录为词条。

当今,网络自拍是广大社交网络信息内容洪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网络用户展示自我、追求个性的体现,而且成为当代人紧跟时代潮流的标志。在这个思想日益开放、言论更加自由的社会,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公众人物都热衷于用自拍来进行信息的分享和人际的交流。

在自拍照数量激增的同时,自拍现象也受到心理学和传播学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认为自拍照代表了人们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基于图像的自我呈现。[1]人们在社交网络平台展示自我的愿望和兴趣越来越强烈,在网上与他人互动并分享自我形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有研究表明,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拍照与五大人格特征(The Five Factor Model)相关。

本文中的“自拍”是指由个体自己发布到社交网络平台且有“自己”的形象出现的照片。自拍照往往会透露个人的外貌、职业、身份、位置、活动等多重信息,是网络用户“社交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自拍照的分享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形象管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