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答主存在的问题
1.众多早中期大V 出走或沉默,人才流失加剧
2011 年成立之初,知乎效仿Quora (美国问答社交网站)选用严苛的邀请注册制度,对社区用户和内容质量严格把关。2013 年知乎向用户开放注册后,用户总体质量下滑,纯干货答案及专业性提问减少,攻击性语言增多,甚至出现针对特定用户人身攻击的行为。由此蒋方舟、独眼、苗炜、Alex zhang、佐藤谦一等众多知乎大V 纷纷沉默,甚至从知乎出走。2017 年3 月,300 位知乎大V 签约悟空问答。2019 年初,知乎大V 再次上演出走行动,不少大V 转而入驻微博问答。
2.话语权被大V 垄断,“党同伐异”现象突出
作为普通用户参与公共话题讨论的平台,知乎并未形成哈贝马斯所言的“公共空间”。平台活跃用户仅为少数,超过80%的用户没有回答过任何问题,一大批普通用户的问题也无人问津,而在热点问题下答案动辄成百甚至上千。在此环境下,大V 答主们作为社会网络关系中的“关键节点”,在知乎上可谓一倡百和。一旦某个问题有大V 级答主关注或回答,将迅速成为知乎热门话题,且往往不论对错,凡有人对大V 的言论提出反对意见,就会招致大V 粉丝的口诛笔伐。在“电影大V”宋雯婷所写的《韩雪,别“作秀”了》文章下,全是对韩雪的批评,偶有人发表不同意见,就会遭到该大V 粉丝的攻击。
3.答主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大V 将影响力当作谋利工具
作为社会化知识问答社区的知乎是开放的服务平台,答主并非经过严格筛选且身份“透明”的线下名人,质量参差不齐。知乎开放注册后,成为大V 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分享高质量答案,励志故事及频繁爆照也是速成手段。一些用户精心打造“完美”人设,企图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部分大V 滥用影响力,将粉丝当作谋利工具。知乎的“自愿实名制”更是变相助长了此种行为,“知乎女神”童瑶诈骗、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李真)涉嫌捏造受训经历等大V 答主事故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