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的总体情况
根据对评论样本的分类统计,得到的情况如下:
在新闻1 的网友评论中,祈福哀悼高居榜首,达到64.3%,评论一致祈祷“希望有生还”;质疑求证13.1%,质疑公交坠江是否是因司机突发疾病;理性讨论4.5%,网友拒绝谣言,等待真相;个人感悟15.5%,其中包含体谅救援人员 (4.3%)、谩骂女司机 (4.7%)、为女司机打抱不平(6.5%);其他2.6%。
在新闻2 的网友评论中,质疑求证占比50.8%,网友质疑公交坠江是司机突发疾病或其他不可控因素导致,以及对遇难乘客人数的求证;理性讨论9.3%,网友拒绝谣言、等待真相;哀悼祈福8.9%,为遇难者祈福,希望有生还;个人感悟26.7%,其中包括对已逝生命的惋惜(14.1%)、为女司机打抱不平(11.6%);其他5.3%。
在新闻3 的网友评论中,个人感悟占比高达76.4%,其中主要分为对司机猛打方向盘的心理原因揣测(21.4%),认为司机有“一了百了、故意为之”的消极心理,对社会文明的失望和反思(22.1%),对看客麻木心态的谴责(9.4%),对女乘客无理行为的谴责(16.3%),对公交车司机冲动行为的谴责(7.2%);其余依次是理性讨论11.2%,认为司乘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质疑求证4.7%,祈福哀悼4.4%,其他3.3%。
在新闻4 的网友评论中,个人感悟占比77.2%,其中主要分为对闹事乘客的谴责(10.1%),对出手制止乘客的赞同(8.3%),对女乘客无理行为的谴责(13.8%),对公交司机冲动行为的谴责(16.7%),对社会文明的失望与反思(28.3%);其次是对乘客踹人行为和提高公交行驶安全的理性讨论,占比13.3%;对公交司机猛打方向盘原因的质疑求证,占比5.8%;其他3.7%。
表2 评论样本类型统计
在对网友评论进行情绪分类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情绪的概念并将其与情感进行区分。张浩认为,情绪通常是在有机体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内心的情绪体验,它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诸如愉快、忧伤、愤怒等。而情感则多用于表达人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心理体验内容,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诸如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等。[1]
根据以上界定,并结合网友评论的具体内容,笔者将公众在此事件中的情绪类型分为悲伤和愤怒两大类。而网友评论类型中的理性讨论作为理智感的直观体现,是社会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将其单独分类。具体情况为:新闻1 中,将祈福哀悼、质疑求证和体谅救援人员归纳为悲伤,比例为81.7%;谩骂女司机以及为其打抱不平归纳为愤怒,比例为11.2%;理智感4.5%;其他2.6%。新闻2 中,将质疑求证、祈福哀悼和对已逝生命的惋惜归纳为悲伤,比例为73.8%;为女司机打抱不平归纳为愤怒,比例为12.6%;理智感9.3%;其他4.3%。新闻3 中,将对社会文明的失望、质疑求证和祈福哀悼归纳为悲伤,比例为31.2%;将揣测公交司机心理、谴责女乘客、谴责公交司机、谴责看客麻木心态归纳为愤怒,比例为54.3%;理智感11.2%;其他3.3%。新闻4 中,将质疑求证和对社会文明的失望归纳为悲伤,比例为34.1%;将对闹事乘客、女乘客、公交司机三方的谴责归纳为愤怒,比例为40.6%;理智感13.3%;其他12%。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