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投票逆袭”事件中“反沉默的螺旋”现象解读

三、“王菊投票逆袭”事件中“反沉默的螺旋”现象解读

王菊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二次“七进三”的淘汰赛。王菊和她的小组成员演唱了自己创作的歌曲《木兰说》,强调女性需要经济独立与精神独立。与此同时,王菊在演唱后说:“虽然我不符合一贯对于女团的审美定义,但是你们手中握着重新定义中国第一女团的权利。”并以母校“独立、能干、关爱、优雅”的校训为自己打气。在此期节目播出后,部分网友自发形成了“陶渊明”(王菊粉丝对自己的称呼,出自典故“晋陶渊明独爱菊”)粉丝群,公开支持王菊,为王菊拉票,最终形成了舆论翻盘。

王菊在比赛初期因为“黑胖丑”“不符合女团审美”而被全网谩骂差评。按照沉默的螺旋理论,支持王菊的人处于舆论的弱势地位,为了避免被群体孤立,他们应该保持沉默。然而,事实情况却截然相反,沉默的螺旋三个命题并未奏效。第一,王菊的支持者在面对比自己声音大得多的舆论意见时,并没有选择沉默或者趋于附和,他们积极大胆地展现了自己的观点并和占据优势地位的舆论声音进行争辩。第二,到目前为止,针对王菊的讨论依然没有停止,王菊的支持者与反对者的争论仍在继续,并没有达成一个普遍的共识,“沉默的扩散”并未产生。第三,大众传播营造的“意见环境”是不利于王菊的,然而事实证明,大众传播试图影响和控制舆论的想法并未实现,舆论朝着与大众传播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了。社会大众通过独立思考与选择,在舆论意见的压力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综上可知,“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王菊投票事件中完全失效,“反沉默的螺旋”理论在该事件中得到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