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
时间是财富中最贵重的财富。劝人们珍贵岁月的人,曾用古今中外伟人名家爱惜时间的范例和训导,写成过各种各样的“时间篇”。
我们在北京市制药二厂,看到了普通工人用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写成的“时间篇”。这也可以说是利用工时的“一厘钱”精神。
这是一个原有二十七个人的包装组。如果说这些工人和最普通的工人也有点不同,那就是“啰嗦事”多。全组有二十五个是女工。她们之中有二十一人是一个至七个孩子的母亲。全组女工大部分是1958年前后参加工作的家庭妇女。她们的平均年龄是三十六岁,她们诙谐地自称是“老太婆” 组。曾有一个时期,她们组的缺勤情况在全车间占“优势”。这算是这个“时间篇”的背景材料吧!
从去年四月开展创财富竞赛起,情况不同了。职工们算了个账,如果每人浪费一分钟,这一分钟不仅没有给国家创造财富,还给国家浪费三分钱(包括设备水电等各种消耗和工资开支)。这么一来,像一厘钱那样不被人放在眼里的一分钟,在工人们心里,同个人对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态度发生了联系。
全组为充分利用每一分钟而动员起来了。
那位组长共产党员赵玉珍,同工人们商量,建立了工时利用账。她们用这个观测全组工时潜力的“显微镜”一看,全组每天占用非生产时间的名目有十几种。赵玉珍根据这种观测,改进了生产的组织工作。工人生产的潜力常和思想、生活相连。星期天,她又常出现在家务事多的姊妹们家里,谈谈私下里话,帮助安排安排生活,巩固小组的“后方”。
那位做事不吭声的李庆珍,家离工厂远,坐汽车也得走四十分钟。可是无论刮风下雨或奇冷天,她总是第一个到车间,把全组用的浆糊调拌好,把包装纸、说明书摆在每个人的工作台上,把地下扫干净,为的是每个人每天多利用几分钟。
那位七个孩子的妈妈江玉华,家庭收入少,家务事情多,可是她安排得巧,她每天也总是坐在工作岗位上听着上班的铃声响。
那位钉箱男工刘凤祥,任务是往装满药品的木箱上封口钉钉子。他钉完钉子,就给全组当义务服务员。这个要喝冷汽水,他去拿,那个要喝茶,他到茶炉上去冲,为的是让每个人多利用停工取水的三两分钟。印好字的药瓶供不上包装了,包装工人也不再等,主动给印字的人作辅助工。印字工人上厕所了,包装工人也赶紧接过机器,不让机器停。
一分钟长短对谁都一样,可是每人每分钟如何使用不相同,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也不同,关键在劳动的态度和技能。从去年四月起,赵玉珍小组每月出勤率最低保持在95%,全组多数工人的技术也有了提高。今天,她们的每一分钟比过去的每一分钟就“长”多了。同样的设备同样多的任务,原来二十七个人干,现在十八个人干,多数人月月还拿超额奖。
如果说社会主义的大厦归根结底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盖起来,那么像赵玉珍小组,领导者用一分钟这个时间概念去组织生产,劳动者用一分钟这个概念计算自己的劳动,这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