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艰巨的攻坚战
制度上的改革仅仅是转变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第一步,而转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则是另一场艰巨的“攻坚战”。
徐州市委、市政府一下子免去了30多名扭亏不力的正副厂职干部,而有些企业的职工却说:我们的厂长还不错嘛,工厂那么困难,还到处想办法给我们加工资、发奖金呢。
这样的厂长究竟是不是好厂长?市有关部门用解剖典型的办法去扭转人们这个带有普遍性的模糊观念。徐州第二毛纺织厂曾经是个很红火的企业,可是在毛纺产品市场由“热”变“冷”的情况下,厂长不是带领职工发奋图强,开发新产品,而是放松管理,借钱发工资。结果坐吃山空,全厂2000多职工人均负债1万多元;停产四个月,职工只拿百分之五十的基本工资。这个厂的职工说,带领大家靠发展生产、为国家多贡献过好日子,那才是好厂长;领着大家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这是“败家子”!
有家试点企业先行一步,取消“大锅饭”、“铁饭碗”的时候,少数职工跑到市政府找市长,说:“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是国家主人,你市长得给我饭吃。”这家工厂的厂长、党委书记把职工请回去,和他们讲道理: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但是要当好主人,就要比别人多出力、多流汗,为国家多做贡献,为企业分忧解愁。如果自己连自己都养不活,还要国家花钱养着,这像个主人的样子吗!?
徐州市第一批下浮工资的亏损企业大都是全市出名的“老大难”,职工收入本来就比经营好的企业低一头。市委、市政府这项决定一公布,有些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埋怨市里“心肠太狠”。针对这一情绪,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各种会议上苦口婆心地启发大家正确认识转变企业内部机制的重要意义,反复强调,深化改革后,职工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同企业的效益拴在一起。实行新的企业内部机制,职工会自觉地把自己同企业紧紧连在一起,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努力争取早一天甩掉亏损的帽子。如果不这样做,大家还一起吃大锅饭,最终是大家都吃不上饭。
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许多亏损企业的职工把改革当作企业发展的希望,从害怕被改革砸了饭碗,变为欢迎改革投身改革。徐州塑料二厂的职工写了一条横幅挂在厂里:“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吃馒头自己蒸”。徐州布厂被迫停产后,厂领导宣布全厂职工拿百分之六十工资回家休息,党员和班组长以上骨干到工厂搞技术改造。但许多普通工人仍然每天到厂里上班。他们说:“拿百分之六十的工资我们也要来,工厂不光是你们的!”
转变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在徐州终于度过了难以避免的“阵痛”,开始进入“良性循环”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