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人民的美德。新闻媒介传播的安徽省遭受洪涝灾害的消息,牵动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

6月14日晚,河北省辛集市农民医疗救护站站长、共产党员李顺昌得知安徽受灾后,第二天一早便带领一支医疗队和价值1200元的急救药品,日夜兼程650公里,赶赴受重灾的全椒县陈浅乡。他们没顾上休息,便开始为人治病。几天内他们跑遍这个乡受淹的所有村庄,大陈村一位老太太腿部肿大,李顺昌先后四次趟水上门,为她换药。老人激动地说:“新社会好,处处有亲人啊!”

在一个个被洪水围困的村庄里,从省城合肥,从各地医院里抽调的医护人员,不分日夜地为灾民防病、治病。到目前为止,全省组建了177支医疗队,奋战在灾区。

一封封慰问信和电报,一笔笔救灾款和物资,寄托着祖国各地人民对安徽受灾同胞的关怀,正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

这里摘录省委书记卢荣景6月27日一个上午收到的三封信。

广东民族学院离休人员钟怀琼在信中写道:我在珠江之滨,离安徽灾区远隔千山万水,不能亲自前往慰问灾胞,寄上100元人民币,请安徽省政府转交救灾部门,聊表微忱。

驻河北某部队政治部宣传科署名“列兵”的同志在一张10元汇款单上写道:寥寥数元,略表一远离家乡战士的心愿。

马钢南山矿子弟小学302班学生王清写道:我从电视、广播里看到听到,我省水灾严重,灾民困难,特别像我们这么大的儿童,受水灾的影响,无法上课,心里难过。为了尽我一点点心意,我把爸爸妈妈平时给我的零花钱节省下来寄给您。请您将这一点点钱,也是我幼小的一颗心,通过您献给灾区人民,共计人民币十元三角七分。

向灾区捐款、捐物,成为安徽省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

阜阳市一位80岁的老太太,把自己拾破烂积攒的500元钱,捐给灾民。一位七岁孤儿,将亲戚给她夏天做裙子的30元,奉献出来。一位老干部,从自己积蓄的工资中捐出1000元。

从6月15日到19日仅5天时间,遭受重灾的阜阳地区党员、干部、群众就捐款110万元,粮票24万公斤。来自全省各地的捐款和无偿支援的食品、食盐、火柴、药品正源源不断地送到灾民手中。

为支援灾区抗洪抢险,省直各部门紧急调拨了大批救灾粮、救灾款和柴油、木材、电力等物资,并派出大批水利、农业科技人员,到第一线察看险情、制订抢险方案和指挥抢险,使抢险行动科学、准确、及时。

省委书记卢荣景深情地对记者说,所有这些支援都是可以用数字统计的,但它们对灾区人民产生的精神鼓舞力量,是不能用数字表达的。

目前,洪水尚未全退,一个以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为中心的热潮,正在江淮大地展开。

记者看到这样的情景:

省会合肥—省直有关部门的办公室,彻夜灯火通明,值班人员每天都在紧张分析处理各地要求调拨生产自救物资的报告;

从退水中露出的灾区公路,运输车辆络绎不绝,大批救灾物资和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正源源不断运往灾区;

刚排尽内涝积水的农田里,农业科技人员正在帮助农民安排扩种、套种、间种的茬口,落实扩大夏种面积的措施;

一个个返回曾被洪水围困村庄的农民,一面整修房屋,一面在制订尽量减少灾害损失的生产计划;

……

李鹏总理的称赞:安徽人民能吃苦,最勤劳,已化为对广大灾民重建家园的鼓舞力量。

党政军民团结抗灾的合力精神,四面八方无私援助的高尚风格,正在激励安徽人民打好以秋补夏之仗,力争将洪灾损失减到最低程度。

英雄的安徽人民已经受了一次特大洪水的严峻考验;他们正严阵以待迎战可能到来的更大洪水;我们有理由相信:安徽有这么多身先士卒的好干部,雷锋式的好群众,有举国上下的关心和支持,一定能经受新的严峻考验。

(新华社合肥1991 年 6 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