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绿洲展新容

沙漠绿洲展新容

告别武威,我们向北行来到民勤县。

民勤位于走廊东段北侧的石羊河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大沙漠包围。全县面积16万平方公里,但人烟较多的地方,只是沿石羊河和潜流伸入到沙漠中的一个带状绿洲,它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38%。县名“民勤”,是对世代在这里辛勤耕作的劳动人民的最高评价。

过去,曾听人说民勤是个“大风吹过沙骑墙,庄稼不见驴上房”的地方,刮起风来,天昏地暗,白昼在屋里也要点灯。

很幸运,我们碰上了风和日暖的好天气。路边的沙枣林里,小沙枣红得耀眼。一望无际的沙丘中,驼队在慢悠悠地行进。突然,远处沙浪中现出一片碧蓝,可能是沙漠中的湖泊吧?据史书记载,这一带古时有个休屠泽,“土沃泽饶,可耕可渔”。初到沙漠的人常常为幻影蜃景所欺骗。不过,这不是“幻景”,而真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湖泊,斜阳下银光粼粼,水鸟盘旋,白浪拍岸,远山若隐若现,站在大坝闸门顶上,宛若置身于洞庭君山。这就是前年竣工、蓄水1亿多立方米的红崖山水库,是灌溉民勤绿洲的主要源泉。

人们都以为沙漠荒凉、寂寞和单调,其实,沙漠也是一个生命繁多的大千世界。民勤治沙站和他们的沙生植物园,汇集了全国和世界各地乔、灌、草沙生植物270多种。走进一千多亩的园林,仿佛步入奇妙的天地。李工程师操着民勤口音说,这里的植物“沙氏”居多,这边是沙柳、沙蒿、沙棒,那边是沙棘、沙木蓼、沙拐枣,它们都是耐旱耐盐碱抗风沙的植物,在这里生活得很好,也许这就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吧!白茨红浆果,当地农民叫它“酸胖”,植物园的工作人员称它为“沙漠樱桃”,可惜收摘季节已过,浆果成了“樱桃干”,我们摘了几颗品尝,味道还真不错哩。那是什么植物,开着鲜艳的黄花?雷工程师说:“它叫黄花矶松,不好记,我们叫它,‘不服老’,秋末花尽,唯有它花瓣全干了,还不肯凋谢,色彩依然鲜艳,真有点老当益壮的气魄呢!”

出了植物园,穿过白杨林荫西行,我们登上古长城的一个烽燧向远处瞭望。只见莽莽林海遥接黄沙蓝天,这里是民勤有名的西沙窝。过去,风沙掩埋了附近不少粮田,逼得不少人离家远走他乡。十几年来,在治沙站、石羊河机械化林场、防沙林试验站的共同努力下,使长30里、宽6里的荒沙滩上布满了白杨和各种沙生植物,减轻了风沙危害,保护了农田。主人告诉我们,全国有19.3亿亩戈壁沙漠,特别是西北有许多公路、铁路、绿洲和城镇以及数千万亩田园,处于风沙的威胁之中。这里培育沙生植物和造林防沙的试验,为大面积改造沙漠提供了科学资料和经验。难怪一位西德专家看了沙生植物园,考察了民勤的治沙工作,感慨地说:“我走遍了世界,在这里看到了治沙的希望!”全国政协委员杨植霖还赋《战沙谣》,赠给治沙的科研人员:“怒对狂飙不畏难,拿沙移土敢身先,思方用奇君为范,已服黄龙草木边。”

民勤绿洲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一个林草防护体系。这些年来,当地人民为封沙育草和造林洒下了无数汗水。现在全县有人工林50多万亩,种草10万亩,农田处在草木交织的网络之中。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政策使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手脚放开了,多种经营有了大发展。去年,这个有23万农业人口的县,在人均产粮突破千斤的同时,油料、葵花子和大茴香的产量也都超过了1000万斤。各类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全县人均纯收入接近200元,比1978年增长了1.3倍。这一水平虽然还很低,但对这个沙漠之乡来说,却意味着迈出了致富的第一步。

(原载《瞭望》1984年第36、37、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