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危机牵动全球
高秋福
海湾危机,时逾4月,云诡波谲,牵动全球。
危机触发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来得突然,举世震惊。但深长思之,此事并非偶然。
这次危机爆发于东西方关系缓和、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未形成的国际背景下。去年以来,东欧发生激变,美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欧洲,苏联则忙于应付动荡的国内局势,两个超级大国放松了对它们长期为之争斗的中东的垂注。伊拉克于是乘机而动,试图称雄海湾与中东。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在全球引起异乎寻常的强烈反响。国际社会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反对伊拉克入侵。要求它立即、无条件地撤出科威特。联合国安理会为此通过12项决议。美国及其西欧盟国为遏制伊拉克、保护自己的石油、战略利益,迅速集结陆、海、空三军于海湾地区。以美国为主、由26国派兵组成的一支近40万人的多国部队,同伊拉克部署在战斗前沿的近50万大军形成紧张对峙,将海湾地区“推向战争边缘”。两伊休战后刚刚稍趋平静的中东,陡然又成为举世瞩目的最大“热点”。就这样,一场本来是阿拉伯内部的地区性危机,迅即演变成一场牵动全球的国际性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侵略与反侵略、争夺与反争夺的斗争交织发展,其规模之大,程度之烈,情况之复杂,为二次世界大战后所仅见。
但是,几个月来,两军对峙,并未出现失控,犹如箭在弦上,引而不发,形成一种“威慑性僵持态势”。何以如此?此间观察家认为,这里既有阿拉伯和世界舆论的压力,也有对峙双方各自的得失考虑。人们认识到,一旦对峙转化为军事冲突,战祸殃及的将不只是伊拉克,海湾地区有关国家很可能遭受“一场空前的浩劫”,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亦将受到重大影响。因此,自危机肇始之日起,要求和平解决的呼声和各方的外交努力从未止息。对峙的双方,表面上疾言厉色,互不相让,实际上思前虑后,决断难下。伊拉克为了保住侵占科威特的“成果”而又避免受到多国部队的打击,自然不会先动手。美国的顾虑则主要是担心贸然行动会破坏它在海湾地区长期存在的战略利益和谋图。由于存在着这些复杂情况,几个月来美国一直采取“以压促变”的策略,而伊拉克则实行“以拖待变”的对策。双方都想以此争取时间,使局势朝着对己有利的方向转化。也许正因如此,有人将这场斗争称之为“一场意志和耐力的高难度较量”。
海湾危机对中东乃至全世界造成的影响可谓既深且巨。作为阿拉伯团结象征的阿拉伯联盟,实际上已经分裂。阿拉伯各国,经济上大多蒙受严重损失,政治上发生新的分化与组合。美国在中东的影响明显加强,美国同阿拉伯国家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将会发展,美国同西欧国家争夺中东石油、资金和市场的斗争将会加剧。整个世界的经济,因中东这个重要石油供应基地的变化,将会受到巨大影响。
4个多月以来,政治孤立、经济制裁、军事施压,都未使伊拉克的立场发生根本变化。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在明年1月15日之前必须撤出科威特;不然,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对付它。战争的危险明显增加,但和平的努力不仅没有停止,而且更趋活跃。最近,美国表示愿同伊拉克直接对话,为安排直接对话,美伊之间已开始接触。伊拉克为表示松动,释放了全部西方人质。尽管这些努力想使海湾地区的紧张气氛为之缓和,但最后是战是和尚难预料。
不少有识人士认为,不管海湾危机如何解决,它都将向人们显示:尽管美苏两国已从对抗走向缓和与合作,但国际上的矛盾和斗争仍然未有穷期,天下并不可能真正太平。
(新华社开罗1990年12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