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需要的是和平

我们最需要的是和平

王继雨 刘 江

索马里首都摩迦迪沙以西300公里处的巴德拉城,是近年来“非洲之角” 饱受战火与饥荒蹂躏的重灾区之一。16日清晨,我们搭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架运输救济物资的飞机,踏访了这片浸满鲜血和苦难的土地。

当天上午9时40分,我们乘坐的飞机在巴城东部大约4公里的一个简易机场降落。机场周围长着一丛丛的荆棘,10多名荷枪实弹的索马里哨兵,用警惕的眼光注视着四方。之后,我们乘坐着从当地武装部队租来的越野吉普车向救援中心驶去。吉普车挡风玻璃上6个刺目的弹孔使我们意识到,周围已是一个危险四伏的世界。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成员伊斯马夫先生的引导下,我们首先来到城西的一个灾民救济中心。这个救济中心设在一所早已废弃的学校内。在校园中间空地上,有一个用数根木柱支撑着的由大约50平方米帆布搭成的顶棚,棚下拥挤着一大群仅用肮脏的破布勉强遮体的妇女和全身赤裸的儿童,个个饿得只剩下了一把骨头架子。尤其是那些孩子们,一个个眼窝凹陷,一根根肋骨清晰可见,大大的脑袋无力地低垂着,偶尔抬起头来,目光竟是那样呆滞无神。妇女们大都微闭着双眼,我们从旁边走过时,她们的眼皮几乎动也未动,仿佛抬一下眼皮便会夺走她们最后的气力。

在这500多人的聚集之地,没有哭声,没有笑声,没有说话声,除了苍蝇的嗡嗡声和人群中偶尔传出的喘息,余下的便是一片令人怵然的寂静。

据伊斯马夫先生介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巴德拉城设有4个这样的灾民站,收容照料着2000名饥饿的妇女和儿童。由于救济粮紧缺,他们每天只能向每个灾民提供大约800卡路里的热量,这远远低于维持健康所必需的卡路里摄取量。据国际红十字会提供的材料,仅该组织就在索马里全国设立了900多个救济中心,照料着100多万名灾民。

当地的救援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巴德拉和其他各地的大批饥民主要是战乱造成的。今年10月,由原索马里总统西亚德·巴雷的女婿摩根率领的武装部队向占据巴城的艾迪德派军队发起猛攻,这场惨烈的恶战不仅造成大量伤亡,而且迫使成千上万的平民百姓逃离家园,沦为灾民。战火也使几乎所有的国际救援机构暂时撤出巴城,结果导致当地灾民站的饥饿死亡率由每天20多人上升到70多人。

走进城区,街道上三、五成群的“游兵散勇”扛着枪四处闲荡,这些持枪者看上去气色都不错,不少人膀大腰圆,肌腱隆起。与灾民站里奄奄待毙的妇女儿童和蹲坐在街角的无精打采的乞丐相比,他们简直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

路过一个街角时,我们的摄影记者端起相机正准备拍照,突然,对面的一个士兵瞪起眼睛,拉动枪栓,举枪对着我们喳啦喳啦地吆喝起来。陪同我们的伊斯马夫慌忙向他摇手,记者也赶紧把镜头移向街旁的一个孩子,这位凶煞的军人才收起“家伙”,悠然而去。

中午,我们乘车前往巴城郊外的一个灾民站。走到途中,忽然看到前方100多米处有一伙人在四散奔逃,伊斯马夫立即让司机调转车头,开足马力,返回营地。“这是土匪在抢劫,你们的相机可是他们最看重的目标”,伊斯马夫说道。

他告诉我们,前两天这里曾连续发生过抢劫事件。美军占领摩迦迪沙的西部重镇拜多阿之后,当地的许多持枪土匪纷纷向巴德拉逃窜,使得巴城治安每况愈下,近几天,城内谣言蜂起,传说当地的匪徒将乘多国部队入城之前来个“大洗劫”,一时间闹得全城数万居民和难民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采访快结束时,我们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成员尼尔森女士她当前最迫切的期望是什么。“和平”,这位神色疲惫的救援工作者不加思索地回答道。她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又用深沉而肯定地语气说道:“我们所有救援人员,所有索马里人民最需要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新华社巴德拉(索马里)1992年12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