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渴望

大山的渴望

在乌蒙山彝族地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喜鹊姑娘为了追求幸福,不畏强暴,纵身投火,霎时火光冲天,这火成为乌蒙山子民与命运抗争的图腾,火把节由此而来—千百年来,贫瘠的阴影一直在人们头上徘徊,然而,那支点燃希望和光明的火把从未熄灭。

乌蒙山腹地,毕节。

1985年春夏之交,一片茅草房、杈杈房,人畜混居、摇摇欲坠。有一群人,让新华社记者刘子富的视线再也挪不开了:

安美珍,瘦得眼睛深深陷进眼眶。家中4口人,没一件值钱的家当,一床被子摊在床上,破烂得就像一张渔网;

王永才,乱发如草,眼神浑浊。几个饭甑子开了裂、发了霉,阁楼上的屯箩里,27个斑鸠蛋大小的洋芋就是全家人的口粮;

王朝珍,光线昏暗的屋里,赤着沾满污垢的双脚。她身上的衣裙和身后的土墙一样斑驳,一有人来,便不知所措,右脚搓着左脚,左脚搓着右脚。

……

300多户农家,家家破烂不堪、户户断炊断粮,面对这样的贫穷,刘子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微弱烛光下,他将了解到的情况写成报告,传到北京。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毕节扶贫从此被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贫穷,这是老天爷留下的一道难题—

乌蒙山区,横跨云贵川三省,大山连大山,深谷接深谷,十年九灾难,三年两不收,长满石头的旱地坡地生长的只能是贫困。

贫穷,这是历史留下的一道难题—

接近原始的生产方式,星散的居民分布,几乎从零开始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国最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千百年积下的历史欠账怎样才能还清?

难道乌蒙山人注定要在石头缝里刨食吃?难道乌蒙山人注定就走不出这大山?

“小小马儿修雄鬃,

心想带妹路不通。

哪天哪日路通了,

把妹带着耍昭通……”

云南昭通,大山包红旗梁子。

山坡上,呷一口酒,耿召富撕扯着嗓子唱情歌。

嘴一咧,他露出被烟草熏得发黑的牙。

年近60的耿召富,做梦都想带着自己的堂客到昭通去“耍”,但他一直就在山坡上放羊、种洋芋和苦荞,除了年轻放羊时甩着情歌找到了堂客,“穷”就是这个山里汉子最长的记忆。

“吃得咋样?”

“吃得‘好’啊,一天三只‘箕’—三顿饭都是拿粪箕在地里刨点土豆吃。”苦涩中不乏幽默。

土豆、洋芋、马铃薯,一样东西三个叫法,却被乌蒙山老百姓戏称为他们的“三件宝”。

贫瘠的高原承载着当地百姓苦甲天下的无奈,可又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在川西南,赤水河畔许多石头坡地上,哪怕碗口大的土地,他们都会撒下一粒种子,种上一颗豌豆;

在云南昭通的大山上,2000多米的平均海拔,其他经济作物很难生长,但土豆、荞麦却疯长着,顽强而渴望。

茫茫乌蒙山,我们听到苦涩的生活之水激荡着欢笑—

“哒,哒,哒……”

四川泸州石坝彝族乡。旷野中传来竹竿的敲击声,41岁的盲人王万祥在崎岖的山路上摸索着前行。

他先天失明,妻子患有智障,一家五口老弱病残。靠一根竹竿下地、养猪、放牛,王万祥硬是挣出了全家人的嚼谷。

他家房子不大,却收拾得十分整洁。厨房一旁紧挨着猪圈,两头母猪呼哧哧打着盹,膘肥体壮,听到竹竿响,摇摇晃晃站起来,向着主人的方向摇头晃脑。

“你现在最想干什么?”

“贷款养十几头母猪!”

王万祥答得有些急切,仿佛给他几头小猪苗,立刻就能让肥猪满圈跑。

“除了贷款,你还需要别的什么帮助吗?”

“不需要,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

这句话声音不大,可是激起我们心里一阵阵的震荡。这个瘦弱的盲者,顿时在我们眼中是那么高大。

这股韧劲如此熟悉—住在赤水河畔的王余,也是这样。

7年前,一场事故,25岁的王余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脸被摔变了形。手术后醒来第一眼就是找老婆:“老婆你千万不能走,你要走了,这个家就垮喽。”

年迈多病的父母,两个孩子,还有尚在读书的弟弟妹妹。这一家老小怎么活呀?!

老婆没有走,他并没有躺在床上靠老婆。从此,一个传奇就在这个残疾人身上发生了。

刚能下床,王余便拖着残腿,同妻子一起养鸡、养羊、养牛……什么挣钱就干什么,几年下来,赚下12头牛、50头羊、300多只鸡,每年收入超过3万元,还清了债,脱了贫,盖起了小楼……

面对这些,我们难以置信,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置办这样的家业?这听起来像一个传奇,却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

问过王万祥的问题,我们同样又问了王余—

“那么,你现在最想干什么?”

“我还不想就此罢手!我贷了3万块,在山上种30多亩脆红李和甜橙,到时候就能卖个好价钱。”

面对着王万祥和王余,我们在问,为什么身处困境,他们没有绝望,而像苦荞一样,疯长着?

大道沧桑,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乌蒙山人的性格像仙人掌。贵州遵义习水县隆兴镇滨江村,满山满眼的石头,只长仙人掌。滨江村村主任程明勇带着农户,靠种植仙人掌户均增收2200元。“我们就是要像这些仙人掌一样,从石头缝里挤出来,长上去。”

靠山吃山,有人靠的是仙人掌,有人靠的是花椒树。云南鲁甸县龙头山镇谢佳的父母,守着山上的几亩花椒树、坡上的几亩旱浇地,培养自己的三个儿女。谢佳以昭通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昭通一中。

她的梦想还很大,她说:一定要考上清华大学。“生来的贫困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却在自己手中。我相信,梦想可以覆盖一切苦难。”

“再大的苦难,人,活着总得有个尊严。”老耿说,他终于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走出大山,到山下开农家乐了。说到高兴处,他又甩起了“情歌”……

“大山包来好地头,

洋芋烧在火塘头。

荞粑放在石坎上,

欢乐日子在后头……”

欢乐的日子在后头,这,就是大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