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乱反正的日日夜夜

拨乱反正的日日夜夜

十年动乱,加上粉碎“四人帮”后一个时期内我们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党面临着堆积如山的问题:怎样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怎样从我国国情出发,使我国国民经济走上比例协调、量力而行、循序前进、稳步发展的道路;怎样调动8亿农民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发展我国的农业;怎样建设我国具有高度民主和完备法制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怎样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真是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书记处成立一年来,开了近百次例会,制订了一系列文件,处理了大量党和国家的大事。这每一个文件的诞生,每一件大事的决断,都经过了缜密的思考,深入的调查,反复的研究讨论,进行了极其浩繁的工作。

一切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有近10亿人口,其中8亿多在农村。农村是一个大头。如何调动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这对于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巩固安定团结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书记处和国务院的领导同志多少次走进农村生产队的办公室和农民家里去调查,多少次把各地的同志请到北京来商议、研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制订一项政策,多少人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继三中全会制订两个农业文件之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发出去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决定公布了,书记处关于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的会议纪要也送往各地了。这些文件像及时的雨,滋润着中国大地,像行船的风,催着农业的航船破浪前进。“左” 的禁锢被打开了,农村处处是春风煦煦,冰雪消融。一个个喜讯,纷至沓来,传进了中南海:20多年来一直贫困落后的鲁西北地区,一两年内翻身了:黄河水淤灌的土地上,丰收的豆粮满囤;巢湖岸边的农民,称颂1980年是一个“肥年”;草原上的牧民,重新弹起欢乐的琴弦;一些涝旱灾区的农民,在灾害面前显出了“回天之力”的英雄气概……农民们说,生产责任制赶跑了“大呼隆”,因地制宜代替了“一刀切”。党的政策好,中南海知道俺农民的心事!

从农村,看全国。今天,我国的经济形势,用陈云同志的话说,是建国以来少有的很好的形势。根据去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的决定,书记处现在又在集中力量抓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中央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经济形势很好;同时,又潜藏着危险,主要就是财政上出现了赤字。政治局常委下决心争取在今年基本上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争取基本消灭赤字。这就要对国民经济进行大的调整,主要是减少基建投资,清理在建项目,在这些方面该退的要退够,该节约的要节约,同时大力节减行政管理费用;而农业、轻工业和人民生活日用品的生产,能源、交通的建设,以及科学、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则要继续发展。这种清醒的、健康的调整,将会使我们站稳脚跟,更好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