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是这样变成效益的

压力是这样变成效益的

徐州的经验传开后,许多外地同志慕名而来。他们实地考察之后说:“徐州市干的,过去我们也干过,关键是没有坚持下来。”

为什么许多地方不敢坚持下去的办法,徐州市大张旗鼓地搞了,而且搞成功了?转变企业内部机制给企业和职工带来巨大压力,为什么徐州没有出乱子,反而得快形成了效益?徐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前几年,各地搞改革都是先从先进企业、盈利企业、管理比较好的企业试点,而这次徐州市转变企业内部机制恰恰是从最困难的企业开始的。实践证明:越是贫困企业、亏损企业,旧机制的各种矛盾和弊端暴露得越充分,企业职工要求改革的内在动力越强,职工思想上的承受能力也越大。因为“大锅”里已无“饭”可吃、“铁饭碗”也是空的,打破了也不可惜。有位市领导深有感触地说:事实证明,花钱买不来平安,改革才能带来稳定。

徐州市从干部、分配、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上切断了亏损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后路”,同时又积极创造条件,为亏损企业打好翻身仗开“活路”。市经委、市委组织部从先进企业挑选了一批德才兼备、有事业心的干部到亏损企业去挑大梁;对少数亏损严重的企业,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市工交战线干部进行“会诊”,从内部经营管理、外部市场开拓、技术改造、联合兼并等方面想办法、出主意。

许多亏损企业想搞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但又缺少资金。市里在地方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集中了一笔社会闲散资金,对真正的技术改造和转产适销产品的项目,由市里给以贷款扶持。现在,全市已有30多家亏损企业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增添了新设备,开发了新产品。

记者在徐州采访了一批改革试点企业的厂长。他们说,这次转变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压力虽然大,但心里却最痛快。在这一改革中被免职和降职的厂级干部有30多个,下浮工资、减少收入的职工上万人。除极少数无理取闹者外,绝大多数群众都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

徐州市转变企业内部机制改革的成功实践,引起了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改革是从亏损企业、特困企业打开突破口的。盈利企业的深化改革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改革能使亏损企业重新焕发生机,也一定能使盈利企业快马加鞭,更上一层楼。

来自“谷底”的震荡正在向四面八方扩展、延伸。

(新华社南京 1992 年 3 月 3 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