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节假日的中央书记处
春风,掠过中南海的湖面、林木、草坪、亭台。春意无处不在。
我们走进中央书记处的一些办公室,感到那蓬勃奋进的朝气,炽热旺盛的活力,更胜似窗外的春光。
那是一座青砖平房,长长的走廊是那样静穆。领导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不时从一个办公室走进另一个办公室,轻轻地,几乎听不到脚步声响。此刻,有的会议正在这里召开,有的决策正在制订,有的文件正在阅批,有的谈话正在进行……
“中央领导同志们的日历上是没有节日假日,没有星期天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说起了几件事:
198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书记处的领导同志请了一些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座谈,“十一”国庆节到北京郊区延庆、密云等县农村访问。1981年元旦,书记处领导同志邀请各界人士举行茶话会。春节这天清晨,书记处、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领导同志来到中南海集合,分头乘“面包车”,到工厂、农村、商店、部队等基层单位,向群众拜年,征求意见。这一天,书记处还邀请了200多位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到怀仁堂举行座谈会,共商教育青少年的大事。77岁高龄的陈云同志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听说要座谈青少年工作,他提前15分钟就来到了会场。
1981年春节前夕,书记处讨论一个省的工作问题,把省委的主要领导同志都请到了中南海。1月31日下午,书记处听取了省委的汇报,并和省委的同志们一起讨论怎样进一步团结广大干部,同心协力搞四化的问题。第二天是星期天,上午继续讨论,下午起草会议纪要。第三天,继续讨论纪要,会议开了整整一个下午。晚上9点,纪要印出清样。紧接着,书记处领导同志连夜审定,并在午夜1点钟把纪要印成了文件。第四天一大早,省委的同志们就带着纪要坐飞机回省里传达贯彻去了。
中央书记处是经过政治局几位常委多次酝酿,由政治局讨论后,于去年春天举行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设立的。它作为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处理党中央大量的重要工作。中央书记处的成立,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一项重大措施,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
早在五中全会以前,党内老一辈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等同志,就为中央书记处的成立运筹帷幄,做了大量工作。
叶剑英同志在1980年2月24日全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党中央书记处的成立,不仅在国内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上也会有很大影响,它向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后继有人的。”“书记处处于第一线,中央常委、政治局处于第二线。这样做,除了有利于解决接班人问题外,好处很多:(1)可以使中央政治局和常委同志集中精力,研究国际国内大事,更好地解决国内外的重大问题,使中央工作更加主动,更加有预见性。(2)中央同志能有更多时间、更多机会下去同地方接触。”
叶剑英同志怀着激动的感情说:“我相信书记处的同志们,一定能很好地完成党和人民的重托,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强于一代,长江后浪催前浪,一浪高于一浪,把我们共产主义的事业一代一代地坚持下去,直到最后胜利!”
书记处成立以来,就是根据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的要求,按照老一辈领导人的希望工作的。书记处建立了每周两次例会的制度,实行集体领导,集体办公,分工负责。重大问题,书记处集体研究后,提请政治局和它的常委会最后作出决定。
一些列席过中央书记处会议的同志们说:每次会议,既发扬民主,又有集中。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各种意见,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不搞一言堂。这种生动活泼的会风,真正体现了我们党的民主生活,恢复了党的传统。他们在谈及这件事时,兴奋的神情溢于言表,使我们也感到了一股强烈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