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经济发展趋向一体化
马胜荣
世界格局的变化,地区热点的消除或降温,使东南亚国家互相靠拢,出现了以经济合作为主要形式并涵盖政治、军事等方面合作的一体化趋势。
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集团化是东南亚地区趋向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
进入90年代之后,欧洲、北美的经济集团化有了新的发展,南美四国在1991年批准了亚松森条约,开始向南锥体共同市场过渡。非洲国家也已决定建立经济共同体。
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使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盟国家面临着市场缩小、外资减少的困难。东盟国家在80年代后期已经意识到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可能造成的后果,多次协商加强本区域经济合作的办法,决心通过加强合作以保障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东盟国家和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是东南亚地区一体化趋势发展较快的重要因素。东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虽然参差不齐,但从整体看基本处于同一层次。由于资源相对缺乏,互补性较差,因此东盟内部的经济发展活力已经明显不足。推进东南亚一体化,不仅有利于东盟国家利用缅甸、越南等国丰富的人力、自然资源,开拓地区市场,同时也有利于后者吸引投资,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但是,形成东南亚地区相对完善的经济集团和区域市场的道路并不平坦。东盟国家的经济基本是外向型的,要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并不容易,而缅甸、越南和老挝面临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柬埔寨的全面和平何时能实现仍然是个未知数。上述问题都是实现东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尽管如此,东南亚国家的靠拢势头在继续发展。越南领导人在1991年底和1992年初访问了东盟6国。1992年4月,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率领一个大型官员和商人代表团访问越南。泰国等一些国家同老挝、缅甸、越南的经济合作已经开始。1992年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国家首脑会议,正式决定“欢迎印支各国加入1979年在印尼巴厘岛签订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也表示了加入东盟的愿望。上述情况表明,东南亚一体化的进程已经开始。
(新华社北京1993年1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