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夏衍谈《义勇军进行曲》

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夏衍谈《义勇军进行曲》

邹爱国

12月4日下午,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3000多名人大代表举手一致通过一项决议: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决议刚通过,全场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

此时此刻,在这坐满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会场上,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在多少人的心头回荡: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义勇军进行曲》高昂激奋,鼓舞人心,催人前进。重新把这首亿万人民喜爱的歌定为国歌,深得人心,意义重大。”83岁的全国政协常委夏衍接受记者访问时,畅谈了他的感想。

“《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受到全国人民衷心欢迎的革命歌曲。它是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是抗日战争的前奏曲,是救亡歌曲的代表作。在战争年代里,它激励着亿万同胞团结一致,以天下为己任,为挽救祖国的危亡而斗争。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有多少革命者,在它的鼓舞下浴血奋战,英勇冲锋,一个战士倒下去,千万个战士又冲上来……”

这位当年曾和田汉、聂耳一起战斗过的文艺界老前辈,深情地回忆起了47年前这首歌诞生的经过: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当时它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的是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地走向抗日前线的故事。

“共产党员田汉刚刚写出这部影片的故事梗概和主题歌的歌词就被捕了。”夏老心情激动,言语间充满了对已故老战友、对过去革命生活的深情怀念。“田汉被捕后,我接手他的未完之作,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了电影。主题歌的作曲任务交给了年轻的共产党员聂耳。”

谈到过去有的报纸介绍说,夏衍曾对这首歌词进行过修改,夏老摆摆手说:“那是误传。真实情况是,田汉写主题歌的那页纸,放在故事梗概稿本的最后一页,有些字被水浸湿了,我怕别人看不清楚,就在旁边重新誊写了一下。”

夏老说,聂耳在配曲时,把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和对敌人的无比愤恨,倾注到了每一个音符当中。歌曲的基调积极、高昂,激励人们向上。前奏曲,像嘹亮的进军号;中间的“起来!起来!起来!”把音位推向高潮;结尾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使人觉得歌声并没有结束,战斗的中华儿女正在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一支好的革命歌曲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夏老挥着手臂说。《义勇军进行》诞生后,迅速响遍祖国大地。无数革命志士在冲锋陷阵时唱着它,在阴暗潮湿的黑牢里唱着它,在走向敌人的刑场时唱着它,在街头同国民党反动派搏斗时唱着它。在抗日战争中,在解放战争中,它都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它在人民心中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

老人稍作停顿,平静了一下心情接着说:“无论你走到哪里,在全世界,只要你听到它那振奋人心的旋律,你就会感到这是中华民族的歌,是伟大新中国的象征,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夏老感慨地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在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这体现了全国各族同胞的心愿。可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歌词不让唱了,因为田汉在被打倒之列。”

谈起十年内乱的遭遇,夏老的心情沉重。他接着说:“1978年受‘左’ 的思想的影响,改定国歌歌词,各方面对这一直有不同意见。这次全民讨论宪法修改草案中,各地各方面要求恢复国歌的原来歌词,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现在人代会决定恢复国歌原词,意义深长,我举双手赞成!”

谈到这里,夏老的声调高了起来:“人们唱着《义勇军进行曲》,不会忘记这首歌词、歌曲的作者田汉和聂耳,不会忘记祖国过去受侵略、受压迫的苦难,不会忘记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斗争,不会忘记今天的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唱着它,我们会居安思危,会鼓舞着我们前进,前进,沿着党的十二大指引的航向,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不断前进!”

(新华社北京1982年12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