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餐桌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农民瞄准餐桌种地大有可为
吴锦才 蒲立业
人们可能不相信我国城镇居民的“餐桌经济”一年有8489亿元。但这是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恩格尔系数”46.4%计算出来的。亿万务农种田的农民靠这个巨大市场可望获得可观收益,“餐桌经济”可成为农民提高收入的主要增长点。
一些经济学家和从事农村工作的干部认为,“吃”是老百姓生活中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吃”同时又是一项永远充满魅力的产业。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家庭1997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946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同期“恩格尔系数”即用于食品消费的比例为46.4%,按家庭平均三口计算,全年全国城镇家庭的“餐桌经济”规模可达8489亿元。农村的餐桌消费也有惊人规模。据抽样调查,1996年农村人均食品支出为885.49元,按全国当年农村总人口计算,“餐桌消费”的总规模即为7651亿元。我国东部农村和城郊农村的3亿人口,收入水平较高,餐桌消费水平不亚于城市居民。这几项远远不是“餐桌经济”的全部内容。但即使如此,这几笔消费额仍高达15908亿元。
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近年呈连年下降趋势,但由于人民消费支出总水平逐年提高,按绝对值计算的餐桌消费仍呈现提高的态势,餐桌市场不断扩大。拿西方发达国家人民餐桌上的一些指标来衡量,我们现在餐桌的变化还基本属于“数量型”,今后餐桌内容的“质量型”、“品种型” 的变化会日益明显,餐桌市场的增长潜力更加惊人。
中国人的餐桌消费有许多数量增长的可能。啤酒、面包、方便面、奶制品、水果、饮料等多种食品的人均消费量都低于韩国、日本的水平。以方便面来说,我国人均年消费12包,而日本为50包,韩国高达70—80包。人均12包,按2元一包计,就意味着288亿元的巨大市场,如果我国人均年消费方便面达到日本的水平,这个市场就会扩大为1200亿元。同时,我国的餐桌消费还有许多品种上的空白,如早餐市场很大,但早餐营养结构仍有继续调整的空间,营养成份比较均匀的快熟麦片配牛奶、果汁,在许多发达国家的早餐餐桌上都是主要品种,而在我国这种结构基本还局限在涉外饭店和极少部分的高收入者餐桌上。
食品专家在研究适合国情的膳食模式时指出,今后在以植物性食品消费的基础上,将会适度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在保证必须的谷类食品消费的同时,豆类、水果、蔬菜、马铃薯、植物油和食糖的消费将进一步增加。而人们的收入的持续提高,将为中国人餐桌经济今后的巨大增长提供基础条件,一个新品种的增加往往意味着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巨大市场。
无论是直接入口的蔬菜、水果,还是经过加工的方便面、面包、火腿肠,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巨大的餐桌消费使中国农业加快发展有强大的动力,可观的餐桌市场增长潜力使农民尽快提高自身收入有大量机会。专家测算,全国去年一年蔬菜产量约达3000亿公斤,农民可获收益2500亿元,在农业中收益仅次于粮食。鱼类全国年产360亿公斤,按每公斤5元计,全国水产养殖户可获收益1800亿元。
中国农村人口约有8.6亿,其中2亿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以现有的餐桌消费额计算,理论上说,农村人均劳动生产率可达8000元。农产品市场是由生产、加工、流通多道环节所组成的,农民们的劳动正在逐渐由原料生产向加工、流通等环节发展,他们得到的收益将会更多。
(新华社北京1998年7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