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你何时成了“耕海的人”?

渔夫,你何时成了“耕海的人”?

我满腹狐疑地跑去问行家,水产局海洋处的吴赫昌证实此言不假:“也别冤枉了个体户,用针头往海蟹里打盐水的倒是有,不揭壳就塞泥,她还没这个本事。”

说着他微微一笑,告诫道:“不过我还是要劝你别吃这种蟹。这是近几年渤海春汛的‘特产’,冷库里冰了一夏天。因为秋天绝对没有泥蟹。”

行家到底是知情人。吴赫昌道出“泥蟹”原委的一番话,听得我半天做声不得。

原来海蟹有个习性:冬天蛰居在海底休眠,春暖冰融时才钻出淤泥爬向产卵地。世世代代,环渤海的渔民在清明节后开网捕蟹,从没有人知道海蟹神秘的冬眠地。

可是,1986年冬,辽东渔民的一只铁齿耙,却惊醒了整个渤海蟹族的冬梦。那是一种长约两米、专门用来扒海泥里毛蚶的工具。当时凌汛刚过,这只偶然驶到渤海中部作业的小船,竟一耙拉上来满满的海蟹!

这消息不胫而走,像海风般掠过泊满冬闲渔船的海湾:那么多一只一张“大团结”的海螃蟹,都在泥里束爪待缚呢!

于是,成百上千条渔船都鼓起了激动的帆,从辽东、从胶东、从河北、从天津云集海蟹冬眠地,每一只船后都用30多米长的钢缆挂着铁耙子,犹如拖着犁铧的拖拉机,在薄冰闪烁的“蓝色田野”上纵横驰骋,耕海作业。

打那一年起,渤海蟹汛就大大提前了。运输个体户骑着绑着木桶的摩托车,长驱百里赶赴北塘,鲜蟹当天就在小贩的吆喝声中上了市。时令刚出惊蛰,正是水产淡季,鲜蟹果然卖出了大价钱,一斤20元也有人肯尝鲜。只是海蟹还没来得及在游动中排出淤泥,个个都成了一肚子海砂的“泥蟹”。

“每一种水产品的开捕期都应该以生长期作依据,”老吴提起这事就不免有点儿激动:“从一年四季的时令上讲,捕捞的最佳时机是越冬前和产卵期。海蟹越冬期体内脂肪、糖类、蛋白质已消耗掉大部分,正是最瘦弱的时候。何况它5月份产卵,3月份就被人从泥里扒出来,还没繁殖后代就端上餐桌,这不是野蛮捕捞是什么?连渔民自己都骂自己是‘干的绝户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