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淮河上游的洪峰一个接一个的逼进安徽省。豫皖交界的蒙洼蓄洪区王家坝的水位陡涨,14日20时,已超过蓄洪水位。为削减洪峰,保证淮北大堤的安全,中央防总下达了开闸蓄洪的命令。这时,蒙洼蓄洪区内还有13万亩麦子没有收割,12.6万人没有搬迁。
安徽省委、省政府坚决执行中央防总的命令,同时要求将蓄洪区人口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区。暴雨还在一个劲地下,湖内已分不清路还是田,到处是积水和污泥,仅仅只有10多个小时,要连夜转移这么多人,能行吗?
当中央防总的命令迅速传达到千家万户时,农民舍弃自己汗水换来的、尚未收割的麦子,丢下坛坛罐罐,在2000多名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扶老携幼,秩序井然地撤出了蒙洼,仅用了10个小时多一点。
解放以来,蒙洼蓄过几次洪,但多次搬迁都要两三天,但这次只用了10多个小时就无一伤亡地搬迁完毕。在场的武警战士十分感慨地说,这几乎是部队行动的速度。
日夜兼程赶到搬迁现场的副省长张润霞,给灾民带来省委、省政府的慰问。她走访了一个个临时居住点,问一家一家的损失,大家同声说:“舍卒保车,应该!”她又询问大家困难,群众又说:“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天大的困难俺们也不怕!”
省委、省政府时刻挂念着这些顾全大局的农民。6月20日上午,省长傅锡寿乘船来到蒙洼中的一个个“孤岛”—庄台上。目睹蓄洪区人民缺粮情景,当即决定“开仓放粮”,要求当地粮站将仅有80万公斤粮食,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灾民手中,灾民望着这位两脚沾满泥巴、亲切问寒问暖的共产党“大官”,感动得热泪盈眶。
6月23日,李鹏同志看到新华社记者反映蒙洼蓄洪区灾情的材料后,指示:“立即组织救灾,生活一定要安排好,国家和省两级都要大力扶持。” 国务院召集有关部门,迅即作出了具体安排。
在淮河、滁河两侧,为降低洪峰水位,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防总命令,先后开放9个行蓄洪区蓄洪,20多万农民都以最快的速度搬迁出去,没有一处耽误蓄洪。现在淮河大堤、滁河大堤保住了,堤内3000多万人口的安全保住了,两淮的煤矿、电厂和津浦铁路保住了,减轻了淮河洪水对豫苏两省的压力,但行蓄洪区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滁河、池河抗灾现场,有5万多山区民工,扛着背包、提着铁锹,自愿报名到圩区来抗洪抢险。河堤、圩堤破了,决淹不到山上。但山里的农民说:“全国还一盘棋呢,还分什么山上山下!”他们与圩区的民工混合编队,共同固守重要堤段、圩口。滁县地区有2万多山区民工与15万圩区民工一起,与洪水搏斗3昼夜,冒雨搬运了几十万土石方,加高加固滁河堤防,保住了大堤。卢荣景在抗洪现场,问候一位全椒县山区来的姑娘:“你辛苦了”,她头一昂,笑着说:“我觉得很光荣”。
从“舍卒保车”到下山抗洪,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民的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