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你真的会成“死海”吗?

渤海,你真的会成“死海”吗?

那天我来到你的岸边,渤海,你沉默着,激溅的浪花送来一声声叹息。

“渤海今年秋天形不成蟹汛了。”面对海面上星星点点的寂寥渔火,渔业秋汛指挥部的朋友这样对我说。

去年春汛的海蟹捕获量虽然只及前年同期1/3,毕竟还有625吨的收获,相隔不到4个月,国营渔业船队却再没能捞回一吨海蟹。

浩瀚的海水里不是没有“漏耙海蟹”。过去机轮出海一天,拖网哪次不拖回8000斤蟹?可是去秋不同了。奔波百里,捞回的一星半点散兵游勇,还抵不上燃油费。难怪机动渔轮全部改捕海虾了。

只有海边的个体渔户还不肯放弃这祖祖辈辈捞惯了的海产。近海处帆影点点,小船张着兜网,不甘心地一遍遍梭巡。

暮色降临的岸边亮起汽灯,摊贩正在纠缠着最后一批下班回家的行人。我走过小街,摊档间再难瞥见当年两只称3斤的大蟹,倒是那些一斤就有几百只的硬币大的小蟹,哗啦哗啦地在不止一只木桶里徒劳地爬动。

哦,渤海,你特产的梭子蟹,中国海疆最好的蟹种,就要消失了。不是专家也能认出来,天津市场上去秋出售的海蟹,许多是蟹壳暗褐的南蟹,壳体上找不到渤海蟹特有的3点凸突标记。

许多人都曾为你担心过,担心你的蟹产会逐年递减,可谁也没有预料到,厄运会来得这样快。

我为你喟叹,渤海。因为我知道,你这9万平方公里的半封闭水域,曾是北方沿海最重要的经济鱼类繁殖育肥地;因为我看到,海水里的资源日渐枯竭,海面上的渔船却日益密集。16000条渔船齐撒下贪婪的网,捞取的却是永远的遗憾。

70年代的黄鱼、带鱼、会鱼已近绝迹;80年代的海蟹成了主要水产;如今海蟹又在衰退,惟剩下孤独的海虾。听说,去年海虾的产量也成历年最低的年份,今年该如何是好?

就连渔业公司捕捞船的名字也在随之改变。从“捕鱼船”变为“捕蟹船”,而今又叫“捕虾船”,这三易的船名,难道不是国人应感惊栗的三道“红牌”?

哦,渤海,我为你哭泣。但我仍不肯相信,你会变成一片没有生命的死海。

(原载1990年12月1日《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