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明显可以避免的涨价因素
近年大家听熟了一句话:“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目前我国确实是这样一种状况。这就决定了物价上涨的总趋势不可避免。但是,这决不是说物价上涨过猛的局面就不能得到控制,而且现在这局面已经到了非控制不可的时候。
这是国家物价局物价研究所所长路南的分析。
事实正是如此。推动物价上涨的有些原因,是可以解决而且应该解决的。
首先是年年喊要压缩基建规模,但基建规模年年膨胀。去年前3个季度,预算外投资又比上年同期增加1245亿元,增长百分之三十四点五,同期全国新开工项目将近18000个,占总施工个数的三分之一。基建规模一大,原材料就紧张,一紧张就涨价。另外,基本建设投资中有百分之四十要转化为消费基金,于是也带动了消费基金的膨胀。
基建规模扩大,定了的项目银行就得给钱,没钱,只得印票子。票子多了,没有生产出相应的东西,物价岂能不涨?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所长张卓元、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兼价格组组长田源认为,宏观经济失控的根子,在于决策的指导思想上没有真正转变追求高速度的旧观念。他们的这一看法并非没有根据,目前缺乏科学论证的工程和“首长工程”不在少数。
其次,近年来机关、团体和企业单位铺张之风盛行,社会集团购买力扶摇直上。1977年全国社会集团购买力仅有134.7亿元,而1986年就增加到462亿元。看看奔驶在街上的高级小轿车,就可感觉到这种铺张之风。1981年全国集团购买小轿车仅1.5万多辆,1986年就购买11.5万多辆,花去公款50多亿元。
第三,我们有些改革措施,目的并不是为了提价,但实行的结果却往往是涨价。诸如:
—国家减少计划分配的平价钢材等物资,相当多的物资转到了计划外,价格提高了一倍;
—商业实行异地产品价格可以浮动的办法,带来了“商品大旅游,价格滚雪球”;
—许多外贸单位抬价争购出口产品,使国内市场价格跟着上涨。
如此等等。
涨价,主要是国营企业在涨,因为国营企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只有国营企业才能左右物价。一些“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垄断行业,擅自提价和滥收费用的情况尤为严重。还有些企业,互相之间串通起来联合涨价,甚至制定出垄断价格,肆意侵犯用户和消费者的利益。实行包干或租赁的企业,更容易乱提价。有关物价的法令和制度未能严格贯彻执行。
第四,粮食和副食品是物价的基础,现在是基础不稳,物价也就不稳。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叶振鹏认为,1983年后,我国农业的比较效益发生倾斜,种粮不如种经济作物,种植业不如养殖业,农副业不如加工业,工业不如建筑业,建筑业不如交通业,交通业不如商业,商业不如服务业,服务业不如长途贩运,养猪的不如杀猪的赚钱多。这一倾斜带来的后果,是农产品价格出现新的不合理,粮价再度成“谷底”,农民不愿种粮。粮食一紧,肉、禽、蛋等副食品必然货缺、价涨。
几乎可以肯定,上述几方面的问题解决了,物价上涨过猛的趋势就可以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