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靠生活培养靠作品而存在—访巴金

作家靠生活培养靠作品而存在—访巴金

赵兰英

巴金在病中。三个月以前,他不慎摔了一跤,股骨粗隆间骨折,这对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无疑痛苦异常。已有两个多星期了,他每天下地,汗涔涔的,扶住病房的床沿、墙壁,一步一步地挪动双腿,顽强地锻炼,锻炼,锻炼!“我不能躺下,我还有许多作品要写!”他这样说。

巴金是我国文坛上唯一的不拿国家工资、靠稿费生活的作家。他自闯进文坛以来,从未停止过手中的笔。人们熟悉的《灭亡》、《憩园》、《激流三部曲》、《寒夜》等是他解放前二十年中的作品。那期间,他的文集有十四卷,解放后,老作家年事虽高,社会活动频繁,但平均每年都有十几万字的作品问世。“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与,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遭受十年的摧残,重新回到文坛以后,老作家奔腾之心不已。他郑重宣布,他要完成八本书的撰写和翻译工作。现在,《创作回忆录》已出版,《随想录》出版了三卷,第四卷正在写作中,长篇小说《一双美丽的眼睛》进入创作中,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翻译了三十多万字,……

尽管他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他已身居显职,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尽管他如今已步履迟缓,握笔艰难,到了该享受的时候,……可是他没有一刻使自己清闲,他不务虚名,不图安逸,不争待遇。他曾这样写道:“作家不过是一种职业,一个工作岗位,作家不是一种资格,不是一种地位,不是一种官衔。……我绝不相信作家可以脱离作品而单独存在。”已出版的三本《随想录》,收有近作九十篇,其中不少是他在病中,在出访期间写下的。《我和文学》、《友谊》等写于出访日本、巴黎时,《解剖自己》、《现代文学资料馆》等写于杭州疗养期间。能够拿几本新出的书送给朋友,献给读者,在老作家看来是最大的快乐。“作家活在自己的作品中,我一刻也不停止我的笔,它点燃火烧我自己,到了我成为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感情,也不会在人间消失。”巴金深情地说。

无论是在出访期间与友人的交谈,还是在寓所接待来访者,老作家总是说,他写得最多的时候,也是对生活最熟悉,与读者联系最密切的时候。赢得广大读者的《家》、《春》、《秋》、《寒夜》等,正是作家对所写生活最熟悉,感受最深时创作的几部。高老太爷、觉新、觉慧、梅、鸣凤、汪文宣等作品中的人物,生活中都有影子。老作家说,他写这几部书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生活中有了切实感受,有感情要抒发。巴金始终认为:作家是靠生活培养的,而不是其他。他说:“我走上文坛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是中国的社会生活。”三、四十年代,是巴金创作最旺盛的时期。那时期许多年轻的读者是他的朋友,他常常收到十页以上的读者来信,那亲切、坦率、热情、诚恳的语言,曾如一盏盏长明灯照在他的写字台上,激励他不停地写下去,写下去。今天,他仍饱含真情地说,生活中的这些朋友,都是我创作中的影子。作家远离了生活,远离了读者,源泉就会枯竭。作家最大的荣誉是读者读你的书,喜欢你的书。

这深情的肺腑之言,和那用颤抖的手写下的一篇篇近作,引人深思,使人感奋。

(新华社上海1983年2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