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第一大县在起飞
景泰之游结束,我们取道古浪直奔武威。
武威,古称凉州。现在是地区领导机关所在地。据史书记载,西汉时凉州“水草畜牧为天下饶”,是个富庶的地方。唐天宝年间,这里已有十几万人,边塞诗人岑参有诗:“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足见当时凉州之繁盛。所以,这里又有“银武威”之誉。
现在,武威县拥有75万人,是西北第一大县。一进县境,果真气象不凡。田野里的大白菜、苜蓿草一片碧绿,糜谷一片金黄。在田间忙碌着的妇女们,都穿着鲜艳的花衣裳。
县委书记刘尔能一见面就说:“今年政策好,打粮多。农民赛着种地,你种得好,我比你还要好。真是种啥长啥,长啥成啥。可是粮站卡得紧,很好的粮食也只算个中等。我说,你们不要见粮多了就难为农民,谷贱要伤农哩!”他一口气说了好多,看得出今年的形势好,他的情绪也极佳。刘尔能是个水利方面的土专家,他带领群众建成了五个水库,算得上武威水利建设的一大功臣。
武威县年降雨量平均只有100毫米左右,主要靠祁连山雪水灌溉,因此兴修水利是头等大事。解放以来,他们靠国家投资和社队自筹资金,建成了总库容为9700万立方米的水库13座,水浇地面积从几十万亩增加到130万亩。可见工程之巨大。
这个县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各机关单位除做好行政工作外,还都从事开发性事业,在沙漠边缘或荒滩上办农场,办畜禽饲养场。我们被刘尔能带到县城东北部的狼墩滩。顾名思义,这是个荒凉的沙滩。可是,翻过几道沙梁,出现在面前的竟是一片白杨林,郁郁葱葱。沙丘上长满了梭梭、桦棒、沙蒿等固沙植物。刘尔能说,这是县财税局办的林场,面积1200亩,有用材林木48.5万棵。我们还参观了粮食局办的猪场、鸡场和奶牛场。他们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般都做到了自给自足,除为社会提供产品外,还向农民提供良种畜禽和技术服务。这种兴家立业的劲头是很宝贵的。
实行大包干责任制以后,发展商品生产的思想为广大农民插上了起飞的金翅膀。过去这里商品生产不发达,农民除交售一些粮食外,现金收入很少。近两年各种类型的专业户成批出现,商品生产蓬勃发展。清源乡蔡家寨村专业户赵英,包了六亩水地,全种上杨、榆、桑、槐等各类苗木一万多株,仅去年春天出售部分树苗就收入2800多元。他还承包了队里的果园,一年收入2200元,还和他哥哥联营开荒、搞运输,几项合计一年纯收入8000多元,人均2000多元。永昌乡梧桐六队队长刘全国不仅自己养奶牛、养鸡致富,还带领全队1/2的农户发展成养鸡、养奶牛专业户。他说,现在有1/3的农户跑了起来,1/3的农户大踏步走开了,还有1/3的农户,只要在资金和技术上帮一把,也可以很快起步。如今,正是农民勤劳致富的黄金时代。
农村中一些“能人”,已经不满足于小打小闹,他们想大的,干大的。大柳乡桥坡三队队长陈沛就颇有点“雄才大略”。他把农民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投资入股,又向国家贷款,共筹集资金64万元,办起了“金驼有限股份公司”,经营加工粉条、腐竹和烧砖、造纸、建筑施工。他们引进外地人才和先进技术,先后请了12名技师,培养了58个工人,传授了9种专业技术。他们的产品行销全国,在兰州、成都、太原、西宁和呼和浩特等地设立购销站,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活。去年,除去工资、税收外,获纯利10万多元,成为武威地区发展商品生产的标兵。陈沛的路子使人们看到了希望。
武威的新气象告诉我们,这个象征着飞跃速度的“马超龙雀”的故乡已经在起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