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

抓住机遇,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

闵凡路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是“两会”的主题,是时代的强音,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

世界的变动,亚太的崛起,中国的改革,为中国的大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怎样认识我国面临的历史机遇?人民代表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各抒己见,作了这样的分析:

纵观国际风云,世界处于大变动之中。两极格局结束以后,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总体形势趋于缓和,在一个较长时期里,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我国面临着一个有利于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国际和平环境。

在西方经济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亚太地区经济的勃勃生机,自然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东亚又是世界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地区。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正逐渐东移。我国置身其中,对外开放的环境极为有利。

环视周边,用李鹏总理的话说,“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处于全方位的良好状态”,一个睦邻友好、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已经形成。

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他们的某些产业正在失去竞争优势,一些劳动密集和传统产业逐步向外转移,为我国参加国际方面的竞争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国务院经贸办副主任张彦宁说,数额巨大的国际资金,正急于向市场较大、投资环境较好、回报率高而又风险小的国家和地区投放,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繁荣兴旺的中国大市场。

有天时,还需有地利、人和。代表们兴奋地谈到,十四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驶上快车道。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8%,这一速度使世界为之震惊。德国《斯图加特日报》说,“当世界其他地方主要在同经济衰退作斗争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却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在增长。”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增,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将使我国的发展,如虎添翼,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开辟了更光辉的前程。

良机四起。一个难得的大发展机遇,正展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高瞻远瞩,他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要“抓住时机,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他要求我们的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中共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会议据此提出“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把经济搞上去”。当年秋天召开的党的十四大进一步贯彻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动员全党,抓住机遇,争取国民经济在90年代有新的飞跃。

以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今年三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宣告:“在当前和整个90年代,抓住国内和国际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这个指导思想要坚定不移。”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为会议的主题。江泽民总书记强调,“能否紧紧抓住当前这个难得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力争我国经济尽快登上新台阶,这是对我们的重要考验。”这一脉相承的红线,表明了中南海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深切关注,对中华振兴、人民幸福的深切关注。

机遇稍纵即逝。多次丧失机遇的历史教训昭示我们:对机遇必须倍加珍惜,牢牢抓住。谁发展得快,谁就赢得了主动

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世界给予我们的发展机遇并不多。

战后40多年,国际经济经历过几次产业大调整。50年代末的第一个大调整,日本和西德抓住机遇,加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次机遇,我们失去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第二次大调整,亚洲“四小龙”乘势而上,成就可观。我们又一次丧失了机遇。8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大调整,我们的沿海地区抓住了机会,迅猛地发展起来,而有的地方却丧失了发展的良机。我们常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回顾以往走过的道路,一些地方常常是丢掉了“机遇”,空留下“挑战”。

当今世界主战场转到经济领域。以经济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要求经济发展有较高的速度。海南代表杜青林作了这样一段历史回顾:上世纪初叶,大英帝国经济迅速发展,登上了主宰世界经济的宝座,日不落王国不可一世。后来,美国经济以高于英国一倍的速度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后来居上,取代了英国的地位。到了60年代,日本抓住机遇,经济突飞猛进,又以高于美国一倍的速度发展,一跃而成为第二经济大国,令人瞩目。

事实表明,发展速度问题,对于我国来说,不仅仅是个指标和百分比,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问题。国弱就要受制于人。湖北代表的这段话,一语中的。

广东、山东、江苏、上海以及我国沿海各地近年的快速发展,正是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结果。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说得好:“哪个地方对机遇认识得早,抓得住,扎扎实实地干,哪里就发展得快,发展得好。”江苏省经济增长率位居全国首位,省长陈焕友深有体会地指出:“如果没有机遇意识,就没有江苏今天的局面。”

形势催人奋起。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个庄严的会场里,朱森林省长表示,广东要在20年内基本实现现代化,赶上亚洲“四小龙”。广州市长黎子流强调,一定要抓住机遇大发展,只要符合“三个有利”,有市场,有效益,宏观控得住,能搞快就尽量搞快点。上海市长黄菊雄心勃勃地提出,到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把浦东基本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区。海南省委书记阮崇武大声疾呼:海南人要奋发。辽宁省长岳岐峰说重工业基地辽宁要“第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内陆的甘肃代表表示要奋起直追,贵州代表决心走出封闭,江西代表提出要“突围”,四川代表则说现在到了振奋精神、跑步前进的时候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过十四大,经过两会,已成为全党、全民族的共识。

听着代表们的发言,我们仿佛听到中国大地上千军万马迅疾前进的雄壮脚步声。

既要上得快,更要上得好。经过多年磨炼与挫折,中国人民变得更加成熟了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改革开放的中国审时度势,当机立断。

今天中国人的目光,已不局限于一省一地一县的地界,而是放眼中国大市场和世界大市场,审视自己的优势与差距,看清自己的起跑线,更加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人们自然也不会忘记,我们曾有过“大跃进”的教训,有过“洋跃进” 的挫折。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是“两会”代表与委员们十分注意的问题。

人代会上,常常听到人们讲经济发展的辩证法: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用刀子砍,不用鞭子赶,不搞一刀切;不干那些今天上明天又下的事,不干那些条件不具备勉强为之的事。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自己的发展速度、发展战略,这些重要原则,成为代表和委员的共识。云南省长和志强说,在机遇面前不加快发展,就是头脑不清醒;不因地、因时、因实制宜,也是头脑不冷静。江苏代表谈到,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时候,要清醒地认准和把握投入方向,处理好冷热关系、速度与效益关系、长远规划与近期规划关系、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以及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不仅求快,而且求好;不仅求速度,而且求效益。这就是我们的追求。有些代表讲得很有分寸:有效益的速度,能快则快;有市场需求的生产规模,能大则大;可以办成的事情,能早则早;有条件达到的目标,能高则高。看来,经过多年的磨炼与挫折,中国人民变得更加成熟了。不作表面文章,不刮风,不讳言自己的落后和面临的困难,不盲目攀比。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出发,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已为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所掌握。

90年代的最后几年,是关键发展时期。时代给予我们机遇,历史赋予我们重任,民族寄予我们厚望。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各族人民责无旁贷,自当奋勇争先,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更加辉煌的业绩告慰先辈,造福后人,迎接新的世纪。

(新华社北京1993年3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