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实地调研
当蔡国华组织各个乡镇的党政干部沟通宅改意见的时候,余江县其实已经把宅改列上了2015年的工作日程。2015年1月13日—15日,余江县“两会” 召开。在余江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了当年要推动发展的十项改革措施,其中,“启动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改革试点”,位列十项改革措施之首。
而前期小规模的准备工作,也已开始试水。2015年1月30日,宅基地调查工作启动,杨溪乡召开了宅基地调查工作动员大会,成为第一个试水者,围绕农村的“人、房、地、钱”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
2015年3月23日—25日,国土资源部在京召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部署及培训会”。余江县委书记、县长张子建以及余江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蔡国华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土资源部就“三块地”改革试点的意义、实施步骤和要点、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全面部署。
对于余江县的宅改推动者来说,基本的改革精神和用意,此前他们已经大体全面了解,当前摆在他们面前的主要有三个任务:一是尽快成立改革试点领导团队,使改革工作有全局统领,找到切实推动的发力点;二是对全县农村宅基地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的调查摸底;三是制定出余江县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使相关改革有章可循,从而尽快启动实质性的改革。
从北京开会回来,余江县立即着手推进落实这三项任务。
由于江西省对于余江县承担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高度重视、寄予厚望,领导团队的组建非常顺利,在很短时间内,就建立起了省、市、县三级领导班子。在省级层面,经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批示,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宅改工作领导小组;在余江县级层面,则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宅改工作领导小组。余江县的宅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宅改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全县宅改工作的协调和日常行政运转。宅改办的工作人员,则是从相关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为了便于工作,宅改办公室设在余江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宅改工作领导小组的常务副组长担任,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和一名副局长,兼任宅改办的副主任;与之对应,各乡镇也迅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改革领导团队迅速组建完毕,使得余江县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很快找到了坚实的立足点。
在走访调研方面,余江县下了大功夫。在2015年3月底,余江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县里的领导对宅改工作也存在不同认识和意见。有的领导主张借此改革试点的机会,对余江县的农村宅基地情况进行彻底梳理,通过改革真正形成一整套既具有现实操作性,又对未来发展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有的领导则认为,宅基地的现状是历史形成的,其中的成因太过于复杂,如果全部推翻重来,动静太大,难免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他们建议是否不动存量,而是想办法从增量上做文章,通过改革试点,形成一套新的宅基地管理办法。
很显然,与蔡国华召集的那次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座谈会类似,在余江县的宅改工作一开始的时候,县领导层面也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和决心。而如果县领导层意见不统一,可以想象今后改革试点工作也无法顺利开展。
坐在办公室讨论不是办法,闭门造车绝不会造出真正的车来。怎么办?只有深入到农村现实中去,俯下身子了解农村宅基地的真实情况,以及农民的真实想法,从实际中寻求灵感和工作思路。于是,从2015年4月开始,在半个月的时间内,余江县密集组织实施了三轮实地调研。
为了使调研不流于形式,能真正从调研中获得真实的数据和现实情况,余江县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首先编制了《调研手册》以作调研工作指导。根据《调研手册》的要求,参加调研的人员主要有三类:一是各乡镇挂点的县领导及秘书,或者是办公室工作人员;二是宅基地改革办公室的全体人员;三是各乡镇的有关领导。
不仅如此,还具体规定每个县领导到村调研时间不少于七天。在调研期间,每三天召开一次调研汇报会,每个县领导要书面汇报调研的情况,由县委办汇总。同时,结合改革试点将要触碰的问题,余江县宅改办为三轮调研全部拟定了调研提纲。其中第一轮调研提纲,涉及了当前宅基地使用现状、如何调动村民事务理事会和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解决宅基地的退出、有偿使用、流转以及抵押、担保等基础性问题。进入第二轮调研后,调研的深度显著增加,主要围绕“一户一宅”的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宅基地有偿使用费具体的收取办法、宅基地有偿退出和退出程序、村民事务理事会的主体作用、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原则等问题展开调研。从第二轮调研所涉及的领域看,此次宅基地改革试点已经触及了以往宅基地管理中所不敢触动的敏感领域,改革开始真正上升到触及“制度”层面。而第三轮调研,除了前两次调研已经涉及的问题外,调研的重点开始转向村民申请建房的条件、不得申请建房的情形界定、申请建房的程序以及建房的相关收费项目和标准等具体操作的问题。
三轮调研,让余江县的改革者看到了农村宅基地方面的真实情况,倾听到了农民对宅基地改革以及乡村治理的真实心声。许多调研者在调研报告中反映,很多村民基于对村庄当前现实的个人感受,对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是赞同、支持的,希望通过此次改革,改善村庄环境,解决道路差、建房难、乱建房的问题。这是改革最强有力的群众民意基础。
但是在对宅改的认识上,村民也普遍存在差异。例如,很多村民认为宅基地是祖业,不愿意拆除多占、乱建房屋。绝大多数村民没有集体土地的概念,认为分给自己的土地就归自己所有。
村干部的情况也比较复杂严峻。大多数村干部没有认识到,村集体组织是本次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和村集体经济的组织管理者,其村民自治的概念极其淡漠,依然认为改革是县政府和乡镇政府的事,他们只是起到辅助、协助作用。很多村干部有老好人思想和畏难情绪,有的则对政府此次改革的决心抱有很大疑问,对改革缺乏信心。
调研收集到的问题让参加调研的人非常震惊,改革的艰难和挑战逐渐浮出水面。此时,初期对于改革的新鲜与兴奋已渐渐消散,余江县的改革者开始静下心来,平心静气地重新审视他们就要全身心投入的这场改革。
有意思的是,原来在县领导层面存在的对改革认识的分歧,经过三轮调研,反而高度统一了。调研反馈的结果,虽然透露出巨大难度,却也将一幅改革将要带来的美丽乡村的美好图景展现在他们面前。在这幅美丽图景面前,任何一个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都会怦然心动。但余江县的改革者也完全知道,美丽图画要想变成美好现实,只有不惧困难,勇敢地迎接挑战方能实现。
“走出去”的实地调研,坚定了改革信心,也为推进改革找到了发力点。余江县改革初期形成的许多改革政策,其思路和具体措施,很多就直接来源于三轮调研。例如在改革中,余江县的宣传发动工作极富特色且卓有成效,就是源于调研中认识到很多村干部和村民对改革的理解严重偏颇,必须想方设法对其予以改变,进而倒逼出正面宣传方向。